唐山信息网
唐山
您的位置:唐山信息网 > 唐山新闻资讯 > 唐山
小村一家亲——乐亭县王滩村创新社会管理侧记
发布时间:2011/10/9 11:53:27 | 人感兴趣

小村一家亲
——乐亭县王滩村创新社会管理侧记

  (谭成勇、檀咏、王岩军)

  未进村庄,先闻鸟鸣。在乐亭县王滩村采访,我们惊异于来此栖息的鸟儿众多:房前屋后、花丛林间,随处可见各种小鸟的身影。同行的镇干部说:“这种现象已经持续了很多年,或许小鸟也感受到这里和谐的氛围吧!”

  虽似玩笑,但大家围座,听村支书郭金春谈起村里的大事小情,便愈发领悟到此言不假——和很多村庄一样,以前的王滩村,打架斗殴、邻里不睦、婆媳不和等情况也时有发生。“村庄作为一个‘小社会’,要想经济持续发展,一定要像‘家’一样经营。”1993年,郭金春上任之后,以村民的精神文明需求为切入点,创新社会管理,建立了“小村大家”的“王滩村模式”,文明和谐的大氛围悄然形成。

  榜样带群体,村民自己选出的榜样最具说服力

  小村大家,但真正的“小家”是构成这个社会的“微细胞”,而“婆媳关系”勿容置疑是家庭和谐与否的关键因素。王滩村的“好婆婆、好媳妇”的评选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于1997年开始兴起。

  郭金春告诉我们,村里的“好婆婆、好媳妇”活动每隔2至3年评选1次,目前已经开展了五届,此后又先后拓展了“好邻居”“好妯娌”“好家长”等评比项目。评比活动遵循公开、透明的原则,由村委会制定每个评比项目的标准和名额,实行无记名投票,按照票数的多少评出获奖者。从最初村民们敷衍了事,到现在成为村里非常重要的“大事件”,这是一个让人欣慰的过程。每逢评比,村民们都要反复斟酌比较之后才会投出自己的一票。十几年来,各项评比获奖者已经达到74人次。

  在榜样评比中,王滩村引导村民去发现身边的好人好事,在完全公开、公正、透明的评比过程中,榜样的高尚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着每一个村民,而自评自选的榜样更容易激发村民“见贤思齐”的潜在意识,每一个评比奖项的设置都无异于树立了这个领域的道德标杆。

  不仅如此,评比结果揭晓后,获奖者的事迹会在村里的广播站反复播出。村民最熟稔的莫过于曾多次被评为“好婆婆”和“好儿媳”两个不同奖项的崔秀兰。已是古稀之年的崔秀兰,在家中扮演着婆婆和儿媳两个截然不同的角色。对于儿媳,崔秀兰是个和蔼可亲的好婆婆,视儿媳为己出;对于婆婆,她又给予了比亲闺女还贴心的照顾。2006年临近春节,崔秀兰一家都患上了感冒,婆婆和儿媳病得较重,崔秀兰虽然身体不适,但白天端水喂药、洗衣做饭,晚上和衣而卧,随时查看病情。很快,婆婆和儿媳康复了,一家人过了一个健康祥和的春节。

  虽然90多岁的婆婆已经离世,但祖孙三代推着轮椅相依相携在村头漫步的情形却还是让村民们羡慕不已,崔秀兰老人也赢得了村民们的交口称赞。儿媳说:“婆婆的表率传承了我们世代的孝老传统,嫁到这个家里是我一辈子的福分!”

  在娱乐中沟通,一种牢固的凝聚力悄然而生

  600平方米的场地,8米宽的舞台,电动升降的帷幕,先进的多媒体系统,炫目的灯光设施……走进王滩村“五星级”的村民文化中心,让人恍若都市大舞台。墙上“欢乐海洋、温馨港湾、和谐共享、幸福安康”的题字生动地反映了王滩村村民的文化主题。

  “每天晚上都会有六七十人来这里跳舞,多的时候将近二百人,不少外村的村民也过来玩儿。”郭金春边展示舞台设备边介绍说:“村里还组建了秧歌队、舞蹈队和文艺宣传队,逢年过节都会组织演出,全村人都过来看,热热闹闹的像一家人一样。”

  由于文化中心开放时间是在晚上,没法看到载歌载舞的热闹场面,正当我们倍感遗憾的时候,郭金春告诉我们看不到现场演出,可以上网看视频。通过网络搜索,我们找到了近20段村里的文化娱乐视频资料,时间跨度长达12年。打开王滩村纪念建党90周年的文艺演出视频,喜气洋洋的丰收舞、激情四射的健身操、激昂奋进的大合唱、精彩绝伦的变脸,还有郭金春吹奏的一段葫芦丝,节目内容之丰富、演出质量之高让人误以为村里请了专业演出队。

   似乎感觉到我们的猜想,郭金春笑着说:“这都是村里人自己编排演出的,县电视台还在‘综艺大看场’录制了我们村的专场演出。说实话,自娱自乐不仅乐了村民,而且也给我们的后辈培育了艺术细胞,村里出了4名音乐、舞蹈院校的大学生,连皮影剧团都来村里选拔人才!”

  文艺活动丰富多彩,体育运动也红红火火。说起村里的篮球队和乒乓球队,郭金春多了几分得意:“镇里去外边参加比赛的篮球队和乒乓球队都是以我们村为班底组建的。1998年全县农民篮球对抗赛中,我们村拿了第一名。”

  先进文化占领了阵地,落后思想就不会乘虚而入。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让每位村民都有了展示自己的舞台,不和谐、不稳定的因素越来越少。更重要的是,村民们在互动沟通中不断熟悉、了解,一种牢固的凝聚力悄然而生,以前因鸡毛蒜皮的小事会引发的矛盾也在谈笑中化解了事。

  “草根”组织助力社会管理,让村民更加自觉自律

  “老人有冤只管诉,儿女有理尽情说,村里有了广播站,现场直播评对错。”让王滩村广播站一举成名的,是村里针对养老纠纷实行的“现场直播”!

  最初建立广播站,主要是通过广播宣传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及农业科技知识,每周一、三、五广播一次,每次40分钟,十几年从未间断。在农村,养老纠纷一直是让村干部挠头的话题,王滩村也不例外。村干部们几经思索,决定启用起广播站这一“法宝”,把矛盾双方请到村委会的广播站,通过遍布全村的40个大喇叭将纠纷内容进行“现场直播”。

  这无疑是对人的自尊心的一次巨大挑战!1999年的第一场“现场直播”让郭金春心怀忐忑。“现场直播”刚开始,村民王朝卫几乎是一溜小跑赶到村委会。他说,赡养费之所以没到位,是因为在外务工的工资迟迟没发,等发下来马上就给老人送去。此时,郭金春表面上一脸严肃,心里却乐开了花:看来这个法子管用!

  因为村民经济收入不同,对于老人的赡养费,村里不做硬性指标,但每年年底都会播报每家老人得到的赡养费用。同时,在时间上作出硬性规定:老人的钱物必须在12月10日前到位。去年年底,一向孝顺的裴常力在广播里听到别人孝敬老人的钱比自己多,赶紧又送去了200元钱。对于“现场直播”这一做法,村民们众口一辞表示赞同。裴常力说:“王滩村一共500多户人家,各家的收入都互相了解得八九不离十,给的多与少大家心里都有数。”

  郭金春说,“现场直播”是道德评议会的一部分。村里很多事情都是通过“道德评议会”这类“草根”组织进行社会管理。村民通过这种形式参与到村里事务的决策和管理,“主人翁”意识强了,村里的各项工作也得到了最广泛的支持,伴随而来的是更加自觉自律。

  “红白理事会”也是助力全村社会管理的“草根”组织之一。它负责操办整个“大家庭”的红白事,村里谁家遇到红白事,就由理事会张罗操办,全村人帮忙,不要劳务不吃饭,给东家省心省钱。1998年,红白理事会筹资兴建了王滩村“劳动人民纪念堂”,用来存放亲人骨灰,雇了专人看管,修葺了用于凭吊纪念的一应设施,彻底革除了村里的土葬陋俗,累计节约耕地近8亩。

  村委会办公室里有一套实时监控系统,被村民戏称为“天眼”,是治保委员会的“村民卫士”,通过它可以看到王滩村各个路口的现场情况。“我们村定期进行安全教育,大伙儿防范意识强,遇到可疑人员,都会立刻向村里反映。”郭金春指着监控画面中的一处路口说:“今早就在这里发现有人兜售假药,他刚一开始吆喝,村民就反映到治保委员会,我们立刻报了警。”

  当谈到村里的妇女禁赌会和人民调解委员会,郭金春嘿嘿笑着,说这两个组织基本“虚设”,因为村里人相处融洽,凝聚力强,几年都没有发生过矛盾纠纷,至于赌博,早就绝迹了。

  自强互助的“王滩精神”催生盐碱滩上的“富裕之家”

  王滩村是远近闻名的珍稀动物养殖基地,在我们的印象中,村里道路两侧应该有一堆堆动物的粪便,但在王滩村却没有发现一处。面对我们的疑惑,郭金春笑着说:“既然村子是个大家庭,谁愿意‘家’里脏兮兮的?村民都会定期把粪便运送到庄稼地里。”

  把村子当成家一样去爱护,也自然而然把村里的人当成自己的亲人去看待。王滩村人骨子里都有一个纯朴的观念:村里的事就是自家的事。无论是打扫卫生、除雪这些集体劳动还是村民会议等集体活动,一个通知下去,全村人就都会响应。谁家有了困难,不需要号召,就都会去帮忙。

  郭金春认为,一个其乐融融的“大家庭”才能让村民感到幸福,而党员是构建这个大家庭的“粘合剂”。“党员一帮一”活动就是在这样的理念中提出来的。村里的122名党员依据自己的专长和优势,主动帮助村民化解生产生活中的难题。党员於广福得知村民王凤民有养殖珍皮动物的愿望,但苦于缺少资金,就主动送去3万元给他垫本,让他走上了致富路。党员王文元是个远近闻名的“养貉大王”,谁家在养殖过程中遇到了难题,他就尽全力传授养殖技术,还提供优质种貉,带出了一大批超过他的“徒弟”。

  王滩村的村民不仅深深热爱自己的村庄,更是把这种感情升华为一种无私的大爱。在对汶川和玉树地震灾区的捐款中,这个只有1300余人的村庄无需动员,自发捐款13万余元、5000件过冬棉衣,村级捐款数全县第一。老党员王洪舟常年瘫痪在床,听闻汶川地震的消息,在弥留之际还捐出了自己亲手积攒的5元特殊党费。老人说:“这5块钱是儿女们孝敬我吃剩下的食品包装盒卖废品攒的。钱虽不多,给灾区的孩子买几个作业本吧!”虽然不久之后老人与世长辞,但他的这句话却会让村民们记上一辈子。

  小村一家亲,亲人一条心。正是有了这样一个文明和谐的氛围,这个昔日被称为“盐碱滩海风狂,光长野草不打粮”的贫瘠之地创造了在外人看来不可能的奇迹。依靠自强互助的“王滩精神”,村里的珍皮动物养殖业像滚雪球一样迅速发展起来,全村90%以上的农户从事此类生产,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同时,依托临近唐山港京唐港区的优势,组织成立了“村劳务输出服务站”,组建了4个建筑队、2个装卸队,从业人员达180多人,村民人均收入早已过万,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采访结束时,我们提了这样的一个问题:“村民有钱了,有到城里买房置地过城里人生活的吗?”郭金春说:“到城里买房的有,但搬到城里住的几乎没有。其实,我们鼓励年轻人到外边‘闯世界’,但孩子们留恋‘家’,即便在外定居了,有事没事都会来村里转转,这也是让我感到最欣慰的!”

.
网站备案:冀ICP备18033322号-4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友情连接 | 留言反馈 | 人才招募 | 网站地图 | 唐山热门关键词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 2004-2026 www.china031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山信息网 隐私政策 服务协议 技术:唐山网站建设 冀公网安备13024002000481号
Published at 2025/11/18 5:58:11, Powered By WRMPS v6.5.0(ACC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