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关注农村孩子厌学问题
当前,在农村孩子中存在的厌学问题较为突出,应引起老师和家长的高度关注。
“读书无用论”腐蚀学习动力
一些农村孩子认为上学无用,自己最大的愿望便是混几年,拿个初中毕业证。小张说:“上大学有什么用?还不如早挣点钱呢!”小赵说:“要不是怕家长打,我早就不上学了。”没有动力,自然不会努力学习。于是,教师面对的是为数不少的上课不认真听讲、不完成作业的孩子。和城市孩子比,农村孩子在学习上投入少许多。据调查:双休日城里孩子某班百分之七十有辅导班,而农村孩子某班参加辅导班的仅占百分之六。
目前,大学毕业生也要自谋职业,有些家长看到上学的前景无保障,于是便引导孩子早点打工挣钱。小马本是个有潜质的七年级孩子,其母在与教师交流中流露出家中困难,想让他初中毕业就去打工的想法。事实上,孩子在家也承担了一定的家务。在家长的影响下,孩子学习无动力,产生了厌学心理。最终,没上完八年级便随其父打工去了。
家长应加强管教孩子
一些农村孩子的家长想的是挣钱,对孩子缺少必要的监管与督促。小王的父母在外地打工,把他留给了年迈的奶奶。老人对孩子疼爱有加,要求不严,渐渐地孩子养成了散漫的坏习惯。在学校打架,上课破坏纪律。老师请家长,家长不到,也不按时参加家长座谈会。隔辈人看护,往往只满足物质生活、缺乏严格的要求和科学的教育方法。
有的家长忙生意,十天、半个月才能和孩子见上一面,对孩子的情况一无所知,甚至把学校当成幼儿园。他们常说:“只要老师给看着就行了。”有的家长教育孩子态度粗暴,缺少情感的交流。一个七年级女学生期末考试较期中降低了五十分,父亲不问青红皂白呵斥一顿,把成绩单撕个粉碎。盛怒之下,收回了以前给女儿买的手机和电动车,以示惩罚。这些做法使孩子情绪激动,导致父女关系十分紧张。孩子从此一蹶不振,学习成绩每况愈下。“小老二”的问题也困扰着老师们。随着农村计划生育的调整,一些农民家庭允许生二胎。如今,有的二胎孩子已升入了中学。他们表现出了比一孩化孩子更突出的自我中心意识及“娇”“骄”二气。这些孩子中有的沉迷网络游戏,看不健康的书籍,家长对此束手无策。
莫让“平改”富了孩子
某中学位于城乡结合部,学生大多来自某乡。因平改使这些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骤变,一夜变成了富翁。致使本来花钱就大手大脚的孩子更敢于消费了。于是,穿名牌,出入肯德基、更换手机成了常事。有的孩子买一双鞋就花去一千多元,买一个手机动辄三千多。平改按人头发钱,于是孩子也成了有钱一族,他们想的最多的是如何享受,张嘴就要求家长买这买那,还振振有词:“花的是我自己的钱。”在钱的支撑下,有的孩子更加骄横,肆无忌惮。一个八年级学生上课玩手机,影响了同学,教师暂时把手机收起来。这个学生不但不认错,反而牛气十足地说:“我这手机三千多块,你给弄坏了可不行!”这种公开对抗教育的做法,具有很坏的作用。某班教室在三楼。一次,几个学生做卫生时需要用水刷地和黑板,但拎水要去一楼,几个有钱的学生干脆就近买矿泉水洒在地上和黑板上。更有甚者,个别孩子为了刺激、较劲,竟比着撕人民币。此事虽数个例,但也反映了一些孩子的心态,很值得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警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