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价下调影响几何?
10月8日,国家发改委宣布,自9日零时起将汽、柴油价格每吨均价分别降低300元。这是自2010年6月以来的首次油价下调,它会给我市相关各界带来什么影响呢?
油价16个月来首降
据了解,自2008年底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方案实施以来,国内成品油价格进行了16次调整,其中10升6降。自从2010年6月1日零时,国家发改委下调柴油和汽油的零售价格后,期间又调整过4次成品油价格,但均是价格上调。所以,此次成品油价格下调,是16个月来首次降价,此次降价是因为近期国际市场油价回落,炼油企业生产成本有所降低。
9日零时许,记者走访市区几家加油站,发现油价准时下调。在一家中国石油的加油站记者看到,零点时加油机准时自动降价,工作人员手动调整了价格公示牌。这次降低汽、柴油价格后,我市90号汽油每升由原来的6.97元降至6.74元,降低了0.23元;93号汽油每升由原来的7.52元降至7.27元,降低了0.25元;97号汽油每升由原来的7.94元降至7.69元,降低了0.25元;0号柴油每升由原来的7.33元降至7.07元,降低了0.26元。随后,记者又走访了市区多家民营加油站,发现各加油站也已经开始实行新的价格标准。
私家车主反应很平静
油价下调,意味着私家车主每月能少掏一点油钱,然而,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多数私家车车主对此次油价下调反应较为平静。
10月9日上午,记者走访了市区多家加油站,发现没有出现排长龙加油的情形。在建华道上的某加油站,记者观察了半小时,看到陆续只有五六辆车前来加油。从早晨7点多开始当班的工作人员小刘告诉记者,虽然油价下降,但今天来加油的车辆与往日相比,并未增加。
采访中,大多数车主表示他们对汽油价格的涨涨跌跌已习以为常。“其实汽油每升二三角的涨跌幅度,对我来说影响不大,只要维持在一个稳定的价格水平内,生活不会受油价波动影响。”正在加油的周先生说。
一位刚加了300元93号汽油的车主李先生告诉记者,油价降了当然挺高兴的,但是降两角多对他来说太少了。“我的车加满要32升汽油,未下调之前,加满油93号汽油要241元,现在加满要233元,这样一算,加满一箱油只比以前少掏了8块钱,感觉和之前没啥区别。”
客运、物流行业喜上眉梢
相对于私家车主的平静,客运和物流行业的从业人士却对油价下调感到高兴,他们纷纷给记者算了笔经济账。
公交司机张师傅:“我开的这辆公交车一天大约消耗60升柴油,柴油价格下降0.26元/升,一天就节省15.6元,一个月下来营运成本就能少支出468元。”
长途客车司机李师傅:“油价下调明显减少了我们长途客车的营运费用。我开唐山至京唐港的客运专线,每天一个来回,来回路程约为200公里,按每百公里24升油耗算,每个月现在可以省下370多元。”
货车司机周大伟:“对我来说,油价下调意味着成本降低。我有一辆载重5吨的货车,一个月大约要跑5000公里、每100公里油耗约30升,此次柴油价格下调后,我每个月耗油成本下降390元。”
某物流公司经理吴先生:“我们公司在全国各地都有长途线路。这次柴油降了0.26元,看起来不起眼,可我们每一辆货车出去跑一趟,大约能节约100元。可别小看这100块钱,如果按新的油价来计算,我们唐山公司的这些货车一个月下来可以节约3000多元的运输成本,如果要把全国各地的分公司加在一起,一个月能省100多万元!”
旅游报价波动不大
油价下调,公路和航空客运成本降低,那么与之密切相关的旅游报价会随之而降吗?记者走访我市多家旅行社了解到,尽管成品油价格略有下调,但对我市旅行社的旅游报价影响不大。
据了解,由于旅行社和客运公司签订的协议多是长期性的,因此短途出游线路并未受到油价下调的影响。“一方面,目前油价下调时间较短,还未感觉到调价带来的影响。另外,此次油价平均降幅为0.25元,即使一些长途线路出现价格下调,但降低的费用均摊到每位旅客身上,基本感觉不到多大变化。”一家旅行社的负责人说。
另一家旅行社的负责人告诉记者,“虽然目前油价的下调对旅游市场的影响并不大,但随着天气日渐转凉,一些线路的旅游报价会受到油价下调的影响有所回落,预计一些长线双飞游的报价回落较为明显。”
汽车销售波澜不惊
油价下调对现在低迷的车市又有多大的促进作用呢?记者走访了市内部分汽车销售4S店,许多汽车经销商普遍表示,油价小幅下调不会左右购车者的购车意愿,并不能给汽车销售市场带来太多惊喜。
“9月底车市异常火爆,已透支了短期购车需求,油价下调虽然是一个好消息,但降价幅度太小,对拉动车市不会起太大的作用,如果后续油价还会继续下调才会对车市有拉动的影响。”一位汽车经销商告诉记者。
某国产品牌汽车市场部经理刘先生也表示,目前油价已经长时间处于高位运行,市民在经历了几次价格调整后,已基本接受了高油价。“现在消费者买车已经渐趋理性,如果有买车需求,不管油价是上涨还是下降,他们都会购买,如果没有需求,即使油价再降也很难吸引他们。”
赵春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