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百年十大杰出女性:洪影 一唱新腔传天下
(本报记者 汪庆成 赵雅静)
时间:倒数70多年,那时候她开始唱戏。
地点:她生在滦县,根在北京,在家乡入门,在京城拜师成才,演艺生涯遍及全国,福地还是在家乡。
人物:时光回溯到几十年前,那时在冀东一带,她的红火程度绝不亚于当今任何最著名的影星歌星。她起初只想凭唱戏给父母唱出好吃好喝,唱来幸福生活。由喜欢唱戏唱到人人喜欢她,唱出了数不清的传奇。唱了多少场?总有10000多场!
故事:这是一个女小生充满神奇色彩、彰显创新精神的动人故事……听!板胡一响,梆子一敲,81岁高龄的她,忍不住要上场了!
序幕
中国戏剧史注定要记下这样一个唐山人的名字:洪影。
作为杰出艺术家,今年三八节,她被评为唐山百年十大杰出女性,唐山妇女发展史上也将为她写上浓重一笔。
不久前,记者去采访她,那天恰逢今年首个洪派评剧艺术传承日,众弟子和老师欢聚一堂。洪先生虽身有小恙却依然精神抖擞,甩开右臂,节奏分明地为弟子们敲着梆子,细心指导,那精气神哪像八旬老人!
记者有幸现场聆听洪先生演唱。开唱前,她笑着指指肚腹部位:“我是用丹田唱的,医生也说不清丹田在哪儿。”演唱开始,真个是字正腔圆,声音似乎不大,却让人分明感到一种震撼力,那动听的声音仿佛氤氲在空气中,而她的一举手一投足,又分明让人感受到逼人的阳刚之气。演唱声中,我仿佛看见大幕拉开,她为评剧艺术创新改革的故事开始上演。
第一场:一炮打红
演艺界常说“救场如救火”。她去救场,自己却火了。从没唱过评剧,初登台却唱出满堂彩;本是京剧老生,却唱红评剧小生;不会识谱,却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小生唱腔……
1951年那一天,似乎决定了洪影将成为传奇式的一代名家。
那一天,昌黎胜利剧社贴出了海报,卖完了票,就等着次日上演评剧《刘翠屏哭井》呢。偏偏这个时候扮演剧中小生李金禄的演员突然病倒,上不了场了。那年月,娱乐形式很少,看场戏就是最难得的享受。如果戏不能如期上演,观众怎么会答应?剧团也得名声扫地呀!这可怎么办呢?
洪影当时正在这家既唱京剧又演评剧的剧社工作,她的行当是京剧老生。事情到了火烧眉毛的地步,有人提议让她去救场。谁都知道救场如救火是戏班的规矩,也是艺德。可她从没唱过评剧,能行吗?有人满腹狐疑,有人为她捏一把汗。她却毅然接受领导交给的救场任务。仅有半天准备时间,导演焦急万分给她说戏,她竟很快熟悉了剧中人所有念白和唱腔。当晚的表演出人意料地精彩,一登台就是碰头好,她那优美的嗓音,漂亮的扮相,迷倒了观众。初次扮演评剧小生一炮打红,观众们纷纷赞叹:这个女小生演得太棒了!
这看似令人难以置信的事情,实际上合情合理。
她天生适合唱戏,那些高高低低拐来拐去无比复杂的腔调,只要随便听上两遍,就记住了。甚至有人夸张地说她“用鼻子闻闻就能唱好戏”。况且,整天和唱评剧的同事在一块,不唱也会唱了啊。加上她生性活泼,自小像个野小子,如今演起小生来能不传神吗?
最重要的是,她始终铭记着老师赵月笙先生临别时语重心长的一段赠言:“四大须生、四大名旦,都是根据自己声音的特点,根据所演人物的特点大胆创新,才成为一代名家。你有灵气,嗓子有特点,要是有机会,一定要充分发挥特长,唱成名家。”
机遇就是偏爱有准备的头脑。领导见她唱评剧小生这么红火,就建议她改唱评剧,这也正合了她的心意,她知道发挥创造性的机遇来了。
1952年初,她到评剧队担当正工小生主演。后来又随队成为“唐山专区实验评剧团”演员。
一个从没拜师学过评剧的人怎么能唱好评剧呢?原来她以众人为师,进京下卫,赴东三省,观摩了许多名家的表演,还非常善于向各种艺术形式学习,汲取京剧、梆子、越剧、川剧、书曲等姊妹艺术的精华,平时又喜欢和同行切磋交流,只要对演戏有益,团里烧水工的意见她都用心思考。
当时团里缺编剧、作曲人才,剧目少,台口不旺。团领导鼓励大家写剧本、编唱腔、搞创作。有这样的好机会,她别提多高兴了。没用几个月功夫,她就学会了戏曲基本知识和基本程式,初步掌握了评剧唱腔韵律和简单的锣鼓经及板眼板式,开始试着照小人书编写小折子戏,有点经验后,就着手移植改编大戏,并逐渐学会了设计唱腔。
她创作出了主演剧目中自己的所有唱腔。她不会记谱,创作好唱腔之后,再请乐队琴师润色整理、记谱成曲。那些优美动听的曲调从她嘴里源源不断地飞出,成为剧中人物一句句崭新的唱腔。
总结创作体会,她说道:“除了掌握一定知识外,还必须熟悉剧本,把握各场次的发展脉络,摸清人物故事,吃透人物,只有真正深入到剧中,才能创作出既好听又动人的唱腔。”
勇于追求总会赢得收获,迈开艺术创新的坚定步伐,终将收获丰硕的果实。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