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记者
参加工作36年,虽说以新闻为“主业”的时间不满3年,但其间总是断断续续地写点儿小稿件,36年中有35年与新闻工作沾边。回顾记者对我的关心、支持和帮助,我心中充满了感激之情。
1976年12月,即入伍当年的年底,我就被抽调到团政治机关,向一名新闻干事学习新闻写作。当时部队的新闻干事被称为“土记者”。他手把手地教我怎样发现有价值的新闻线索,怎样进行采访,怎样整理新闻素材;让我从小故事、短消息起步,学写新闻;带着我去报社、电台见编辑、记者,并将我的习作变成铅字。从那时起,我便将自己的人生与新闻写作、新闻记者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1978年初,部队清理机关借调的战士,按规定,我得回到连队去。但此时我的军事技术已经荒废,与其回连队,还不如退伍回老家。得知我的想法后,这位“土记者”领我去见团首长,我被特许作为新闻干部的“后备人才”储备起来。于是,我被安排到营部担任书记(相当于文书的排职干部)。我永远感激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记者的知遇之恩。
当过兵的人大都饱尝夫妻分居之苦。1983年,这样的难题摆在了我面前。妻子怀孕了,我的老家在离唐山50多公里的农村,我为将来如何照顾只身在唐山的妻子和孩子犯了愁。正在我一筹莫展之时,来我们团采访的北京军区《战友报》的一名记者了解到我的难处后,主动提出帮忙。于是,他在河北省军区与我所在的部队间沟通协调,终于为我搭就了调回唐山老家之“桥”。
转业到地方工作后,我仍然坚持写新闻,并尝试写点小言论。为此,许多报社的编辑、记者,为我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不厌其烦地为我出点子、指路子、改稿子。每当我的稿件发表后,他们都会及时向我反馈读者的意见和建议。就这样,我如鱼得水,坚持写作,乐此不疲,偶尔在家乡的报纸上发表点儿小文章。其实,我心里清楚,每一篇稿件的发表,都凝聚着编辑、记者的心血和汗水,他们充当着无名英雄的角色。
相信会有许多人永远感恩记者,只不过表达的方式不同而已。
艾立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