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信息网
唐山
您的位置:唐山信息网 > 唐山新闻资讯 > 唐山
专稿:记铁路唐山电务段退休工程师李国明
发布时间:2011/11/9 9:31:14 | 人感兴趣

  寻找130年前的铁路界石

  ——记铁路唐山电务段退休工程师李国明


  今年11月8日,是中国第一条自建铁路---唐胥铁路开通130周年。10月15日,铁路唐山电务段退休工程师、今年67岁的李国明,沿着全长9.67公里的“唐胥铁路”,徒步行走了5个半小时,凭着6年前他画的一份草图,在铁道边的荒草地里找到了一块130年前的“矿务局地界”石。一同前往的开滦博物馆专家当即肯定说,这就是开平矿务局1881年修筑唐胥铁路时埋设的地界石桩,它见证了中国铁路最早与开滦搭伴结缘,跨越三个世纪的沧桑历史。

  “4日寻宝计划”

  李国明是土生土长的唐山人,家就住在铁道边上,从小常坐在一块方方正正的石头上看火车。大人说,那是块铁路地界石。因为石头上的5个字十分特别(“矿务”二字在上,从右向左横刻,“局地界”三个字竖刻),所以深深地印记在他脑海里。

  1961年李国明参军入伍,复员后分配到铁路古冶电务段,渐渐了解了一些铁路的历史知识——早在1881年家乡就有了一条长约10公里的唐胥运煤铁路。他猜想小时家门口的“矿务局地界石”很可能就是那时的遗物。但是他却再也没有见到那块石头。

  上世纪70年代,李国明勘测汉沽至滦县间的地下通信电缆线路时,在唐胥间无意中发现了一块界石,地面之上只露出“矿务”两字的上半部,感觉与小时候坐过的界石一模一样。然而,遗憾的是当时只是匆匆一过,没有记住它的大概位置。甚至后来连在铁道哪侧都回忆不起来了。

  时光荏苒,一晃退休闲了下来,李国明想起那块界石,不知不觉产生了“寻宝”的念头。2005年春天,他制定了一个“4日寻宝计划”,每天骑车来到季家养路工区(唐胥铁路约5公里处),然后分段步行,先走唐山方向,后走胥各庄方向;先铁道北,后铁道南,决心踏遍铁道两侧,也要找到那块“宝贝”。谁知三天过去了,毫无结果,心想是不是像儿时坐过的那块界石一样,这块界石也丢失了。最后一天,当他走到唐胥铁路约7.6公里处,一块埋得很深的石头闯入眼帘,可是石头的顶部仅高出地面10厘米,看不到一点字迹。他用小铁铲一点一点地挖了下去,石面上逐渐露出了熟悉的“矿务局地界”5个字。他像挖到奇珍异宝一样,异常兴奋。最后,他在小本上画了一个简单的“地形图”,并将界石对应的铁路里程、方位标记等数据一一标注清楚,日期是2005年4月17日。6年后这块界石终于被送进了开滦博物馆。

  一个“M”他破解了3年

  走进李国明的家,只见客厅和卧室的三个简易书橱里,摆满了各种书籍,其中大部分是诸如《中国铁路历史钩沉》《中外铁路知识概览》《世界铁路之最》等有关铁路方面的书籍。1980年至今的《铁道知识》刊物,一期不少。这是他自费订阅的刊物,至今已有31个年头。

  凭着对铁路工作的热爱,日积月累的知识沉淀,李国明渐渐成了小有名气的“铁路文史专家”。从1981年至今,30多年中,他在北京铁道报、人民铁道报、《铁道知识》《铁路春秋》等31种报刊发表了700余篇各类文章,向世人多方位、多角度介绍铁路历史和铁路常识。

  李国明撰写铁路文史态度非常严谨,为考证一个事件不惜花费大量时间。中国铁道博物馆多次请他帮助寻找铁路史的相关资料。他撰写的《唐胥铁路的长度之谜》、《见证北洋铁路形成历史的“官办路界”》、《孙中山提议创办“夜行列车”》等文章,都极具史料价值。

  2003年中国铁道博物馆在唐山开平区征集到一块地界石,石面上边横刻“PMR”三个英文字母,下边竖刻“铁路界”三个汉字。博物馆请李国明破译其中含义。李国明对英文一窍不通。他向当时的河北理工学院一位老教授请教。关于其中的“M”,俩人查了近百个地名单词,只有MANGHOU(满洲)一词靠谱。这样“PMR”就是“PEKING(北京)“MANGHOU”(满洲)“RAILWAY”(铁路)的缩写。但李国明认为这样的翻译不符合铁路线以起始地和终到地地名命名的惯例。这个疑惑困扰了他3年。直到2006年他请人在互联网上查阅了一张晚清时期英国出版的东三省地图。图上在沈阳的位置标注的英文单词是“MUKDEN”。他又立即查找沈阳文史资料,终于查明“MUKDEN‘是“奉天”(今沈阳)的满语发音。据此李国明将界石内容明确翻译为“京奉路铁路界”。

  正是凭着这种精神,只有初中文化的李国明被铁路局破格聘任为工程师。

  地摊上淘得21件“宝”

   今年6月,天津铁路博物馆筹建办公室邀请一些铁路文史专家征集意见,座谈会上李国明不仅提出了自己的意见,还向中国铁道博物馆捐献了自己收藏的一批铁路文物和珍贵资料,这是他第四次捐献,从2003年至今共捐献了21件。

  这些文物和资料大都是20多年来李国明从唐山和天津旧物市场淘来的。几乎每个周末他必到旧书市场。“不是为了收藏,我只是搜集与铁路相关的历史资料。”在他捐献的21件文物和资料中不乏《浙赣铁路开通纪念册》(1935年)、京汉铁路工会证章早期复制品、《天津铁路客车简明时刻表》(1938年)这样的珍品。2007年冬的一个周末,天刚一亮,老李就来到了旧书市场。一个书贩正在往地摊上摆书。一本素面泛黄的大32开本小册子闯入了老李的眼帘,他拿起一看,封面上是著名铁路专家关庚麟题写的《铁路车务实验谈》,心里不由一阵惊喜。这本1926年出版的小册子共计150页,是中国人编写的第一部车务规章,由京奉铁路局发行,主要内容包括铁路车务员工从车务段长、车站站长、查票员、调车员、道口工、运转车长等19种员工的职责规章。该书对研究中国铁路早期规章的形式与演进,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如今它已成为中国铁道博物馆的珍贵展品。

  只要发现珍贵的铁路历史资料,李国明都自掏腰包买下,然后无偿捐献给铁道博物馆。老李说:“我没想过挣钱,只想让更多的人了解铁路、关注铁路、热爱铁路。”在他的心中,多年的业余爱好已经不知不觉地演变成了一种神圣的义务和责任。

   本报通讯员信宝忠

   本报记者 史兆阳

   摄影 阿信

.
网站备案:冀ICP备18033322号-4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友情连接 | 留言反馈 | 人才招募 | 网站地图 | 唐山热门关键词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 2004-2026 www.china031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山信息网 隐私政策 服务协议 技术:唐山网站建设 冀公网安备13024002000481号
Published at 2025/11/19 14:25:09, Powered By WRMPS v6.5.0(ACC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