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暗访街头问路 六成市民态度热情
(记者刘珲、金鹏)问路,是一件小事,但从中可以看出一个城市的民风民态,人情冷暖,是一张反映市民素质修养的无形名片。唐山的这张名片是否合格?昨天,本报记者扮成初来乍到的外地人随机找到30多名市民问路,大约有60%被询问的市民态度比较热情,约四成市民对记者的询问“一问三不知”或警惕地躲闪离开。
9时30分,记者在百货大楼附近向一对情侣询问去工人医院怎么走。两人停下脚步,女孩热情地给记者指点:“往前再走一个路口,左转就到了,那里车很多,在路边很容易看到。走过去大概10分钟吧,挺近的!”
记者接着向一位正在等候公交车的年轻女子询问去河北理工大学怎么走。“哦,你顺着新华道一直往前走,过了第二个路口再直走就可以看到理工大学了。”记者问道:“很远吗?这条路有公交车通那儿吗?”“有,很多车都到那儿。”女子指着站牌耐心地向记者介绍。
9时49分,在抗震纪念碑广场附近,记者向一位摆摊出售冷饮的女士询问到火车站怎么走,乘坐几路公交车方便。“挺远的。”女士随手往西一指,表情冷淡。记者见状,在她的摊点上买了瓶矿泉水,女士热情起来,告诉记者乘坐公交车也很顺:“坐2路吧,车挺多的。这边站牌看看,很多车都到火车站。”
10时11分,火车站广场,记者向出租车司机询问:“师傅,请问地震遗址公园远吗?怎么走?”“不好说呀。”这位师傅支吾着还没给出答案,旁边另一位师傅指着自己的出租车很“热心”地搭话:“坐车吧,送你过去,挺绕的,跟你说你也找不着。”
10时39分至11时,记者在西山道上随机找到步行的市民询问城市展览馆怎么走,连续3位上年纪的女士面对记者的问路面无表情,并警惕地快步走开,还有两位连说:“不知道,不知道,别问我!”然后快步离开。一位大爷很友善,只是表示他也不太清楚:“好像在西北井大坑那边吧,我也说不好,你再问问别人吧!”
11时20分,记者搭上一辆18路公交车。一位大学生模样的年轻男子正带着耳机听音乐。“你好,打扰一下,请问唐山有什么好玩的地方?”了解了记者的意图,男子并没有不耐烦,反而关闭了随身带的音乐播放器,很热情地告诉记者:“是想在市内玩吗?去南湖啊!现在正是景色好的时候。是我们唐山的‘杰作’!”之后,他还热情地向记者介绍了几个城市周边的旅游去处。当记者表示要下车的时候,男青年还送来一个微笑:“祝你在唐山玩得愉快!”让人心生暖意。
昨天的暗访中,记者共向30多位市民问路,年纪稍大的人多表现紧张,投来警惕的眼光,不愿搭话,匆匆离开;在态度和蔼热情的市民中,年轻人占绝大多数,并使用普通话。向市民随机问路是《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中考察的一项内容,事情虽小却反映了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昨天的暗访中,我们交出的“答卷”虽然“及格”但并不完美。希望更多的市民把微笑给他人,我们的城市将变得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