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治疗师李亚晨:用爱温暖偏瘫患者
李亚晨正在为患者进行左前臂推拉放松治疗。
(王翠艳 李菖鹂 薛植林/文 闫军/摄影)
11月16日下午3点,开滦康复医院作业治疗室内,身着白大褂的李亚晨全神贯注地给一名偏瘫患者做着康复治疗。
病人侧躺在诊疗床上。李亚晨抓着病人的手,沿着每根手指的关节有节奏地反复按压;抬起病人的上臂,做旋内、旋外、拉伸;轻轻拍打和按摩肘部、肩胛。“这个力度行吗?”“好!再抬高点。”他一会儿坐在病人身边,一会儿跪着,一会儿站在床头,根据病人的治疗需要不停变换姿势摆动着病人的胳膊,还不断询问病人的感觉,随时调整方位和力度。一套动作下来,将近20分钟。李亚晨说,这是每次康复治疗的必修课,放松上肢。
治疗室里的温度不高,李亚晨的白大褂里只穿了一件衬衣,但见他的额头上渗出了细汗。他说:“这是个力气活。患者的肢体没有知觉,就像面条鱼似的,根本吃不上力,这些动作都是借助我的力量被动完成的。要是穿上毛衣,两三个患者做下来,就汗流浃背了。”最多的时候,李亚晨一天要接待8个病人,同样的动作要重复上百遍。热身结束后,他又引导着病人在电动起立床、上下肢协调器等专业器械上训练。
今年55岁的李亚晨是开滦康复医院的康复治疗师,主管上肢的康复治疗,每天的工作就是手把手地为那些存在肢体障碍的患者做康复训练。他笑着说:“说白了,就是让躺着进来的患者走着出去”。
这话说着容易,做起来却并不简单。李亚晨说,接诊患者后,康复训练师首先要对患者进行评价,分析出有哪些障碍点,然后根据障碍点设计出具体的康复项目。“我们接待的大部分患者,都是由于脑血管病、脑外伤造成的肢体障碍,不少人刚来的时候坐都坐不了,瞅着真受罪”,李亚晨说。
对于不少患者来说,他们入院时心里不能接受肢体突然变得不受自己支配的现实,怨天尤人,情绪抑郁,“好脾气”的李亚晨总是以亲切、温和、包容的态度不仅对他们进行身体上的康复训练,而且也是他们的心理治疗师。一位车祸患者由于恢复缓慢,逐渐变得自怨自艾,脾气也暴躁起来。在练习用筷子夹豆子时,他的手使不上劲,握着筷子哆哆嗦嗦总也夹不到,旁边陪伴的妻子又因心急拔高声调不停催促。他把筷子使劲一扔,不练了。李亚晨让妻子出去走走,自己则倒了杯水坐在他身边,说“咱别急,喝口水歇够了再来”。趁着患者放松的间隙,李亚晨列举了许多通过自身努力康复的病例,鼓励他留住希望,坚持治疗。在之后的日子里,为了不让亲属的急躁情绪影响患者,李亚晨总是让患者一个人来治疗室,手把手帮他做手指掌控精细能力训练。一次夹不上豆子,就来两次,每一个微小进步,都鼓掌肯定。渐渐地,患者训练的劲头足了,对康复的信心也找回来了,经过四个多月的治疗,严重受损的上肢功能有了明显改善。
在李亚晨的办公桌上,放着一本厚厚的《循序渐进偏瘫患者的全面康复治疗》,一有时间就翻开看看。他说:“我干这行的时间不长,需要学的还有很多。”李亚晨原本是一名资深护士,工作出色。由于工作需要,他欣然接受了上级安排,开始从事康复训练工作。虽然年纪比别人大,起步比别人晚,但他却付出了比别人多十倍的努力。向经验丰富的同事求教,认真钻研专业书籍,他硬是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取得了康复训练师的职业资格。
前阵子医院来了两位日本义工,经验丰富。李亚晨如获至宝,每次观摩都目不转睛,一边看一边跟着做动作,把每个细节都牢牢记在心里。有一次,他发现人家给病人做的腕关节支具不但合适而且治疗效果好,仔细研究后回到家模仿制作,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再去问,直到学会为止。虽然那位日本义工比他年轻许多,但他却表现出了对待老师般的尊敬,虚心求教。如今,李亚晨把学到的一些新手法运用到了日常的康复治疗中,效果很好。他说,在积累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更新手法,最大限度地解决病人的疼痛,是每个康复训练师的追求。
也许,李亚晨是平凡的,只是康复训练师中的普通一员,并没有什么可歌可泣的事迹。但正是有了许许多多像他一样心中有爱、热情服务的白衣天使,才能让越来越多饱受病痛折磨的患者重获健康与欢笑。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