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同志:
几天前,有位刚刚注册了公司的经营者,向在工商部门工作的笔者询问:他的公司开业没几天,公司名称还鲜为人知,就有人自称工商局工作人员打电话要求他订购一套近两千元的图书。原来,一位自称是“工商局法制科小刘”的人拨打了该公司在注册登记档案中预留的电话号码,说根据上级“十二五”普法的工作安排,为了提高经营者的法律意识,要求他订购一套价值1980元的《常用法律法规培训教材》,并且是书寄到后再付款。这位经营者因为搞不准对方的来头,当时只好答应订购。当收到从上海寄来的一套厚厚的法律书后,他忽然觉得这事很蹊跷,为什么工商局就在当地,还要从上海邮寄呢?为此,他在付款前向笔者询问此事,才发觉险些上当受骗。
如今,随着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执法机关纷纷推广使用了局域网络,这为在全市乃至全省范围内查询所有经营者的登记信息带来了很大便利,但也为个别骗子通过网络窃取企业、个体户登记信息创造了条件。这些骗子抓住一些企业刚开业不久、对各部门执法人员不熟悉的弱点,冒用执法机关名义打电话卖书。而有些经营者听到骗子对其企业情况有所了解,卖书的理由也说得头头是道,以为他确是执法人员,所以就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破财消灾”。
为避免蒙受不必要的经济损失,笔者建议经营者在遇到此类骗子时,一是可私下找当地有关部门的熟人了解核实,确认是否存在骗子所说的卖书行为;二是这类骗子大多通过手机打电话卖书,以便行骗后随时更换手机卡,因此接到骗子的电话后,可用“听不清楚”等借口,要求骗子使用当地执法机关的办公电话介绍情况,这是骗子难以做到的,所以他们自然会知难而退。
张凤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