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细无声
——乐亭县马头营镇“以文化人”凝聚发展合力
(徐岩、檀咏、王岩军)
文化活动“众乐乐”,和谐之风遍乡村
到马头营村采访时,恰逢每月一场的文艺“擂台赛”,精彩纷呈的演出引来十里八村的乡亲们前来观看。村支部书记商德成告诉笔者,村里每月都要由农家乐、新民、老干部3支不同风格的文艺宣传队举行一场擂台赛,谁输谁赢不重要,图的就是个“乐子”。
经济富足了,生活也要丰富多彩。乐亭县马头营镇将文化建设提上重要议事日程,从基础设施建设入手,构建起覆盖全镇的公共文化体系。投资2100万元建起镇文化中心和文化广场,今年又投资170万元修建了文化宣传长廊和农家文化大舞台。同时,对各村的村民文化中心功能进行完善,为村民开展文化活动提供了有效载体。
“有了服务文化的舞台,还要有服务文化的人。”该镇着力在提高文化服务质量上做文章,为各行政村配备了文化管理员,并广泛征集文化志愿者,组建了各类民间文化宣传队19个。镇里还定期派出文艺骨干对其进行培训,提高了民间文化队伍的专业性和艺术性。今年以来,依托覆盖全镇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该镇举办了老干部书画展、红歌比赛等大型活动6场,村民自发开展秧歌表演、大鼓书演唱、象棋比赛、篮球比赛等群众性主题活动160多场次。
让文化教育成为提升素质的“源动力”
在马头营镇,最好的建筑是学校。走进九沟小学,漂亮的教学楼、宽敞的操场,就连厕所外墙都绘制着精美的墙体画。若不是孩子们那带着乡音的“老师好!”恐怕很难想到这是坐落于沿海小镇的普通小学。
不仅仅是九沟小学,马头营镇所有中小学校在资源整合后,基础设施得以全面升级。各中小学校的教室里全部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老师办公电脑人手一台,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率。该镇还把独特的地域文化融入到教育教学中,在各学校开设了“地方戏曲赏析课”和“风俗体验课”,引导学生体验乐亭大鼓、皮影、评剧、地秧歌等地方艺术,增强孩子们对家乡的归属感和荣誉感,整体素质明显提升。
“孩子们有了新学校,我们有了新图书室。”黄坨村村民赵庆志指着身后崭新的书架告诉我们:“村里有了看书看报学知识的农村书屋,我们也做个‘文化人’。”黄坨村自筹资金30余万元兴建了集思想教育、科技普及、信息传递、图书阅览、文化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村民文化中心,还修建了以道德文化、历史典故、政策法规和廉政知识为主题的长达2000米的文化墙。目前,马头营镇已经建成8个农村书屋,为村民们提供了一个读书学习、了解外界信息的场所。
让旅游产业在深厚的文化滋养下完美起跳
马头营镇地处古滦河畔,南临渤海,海岸线长21公里,环抱菩提岛、月岛、翔云岛。依托独特的海滨海岛资源和厚重的历史文化,马头营镇将文化与旅游相互融合,致力于滨海新镇、旅游大镇建设,谋划了融海洋文化、绿色文化、红色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为一体的“五点(绿野生态农庄、湾坨湾垂钓园、八里桥小水库、红房子红色基地、捞鱼尖渔家乐)一线(老滦河观光一条线)”休闲旅游观光带,推动新型旅游产业快速发展。
曾经名不见经传的渔家小村捞渔尖村,因为临近旅游码头吸引无数游客驻足。精明的捞鱼尖人“靠海吃海”,他们把源远流长的渔家文化融入到旅游产业中,结合游客的兴趣爱好,增加了驾船捕鱼、临海垂钓等娱乐项目,让游客能更深入的体验到别具一格的渔家风情,从简单的“吃喝”观光游晋身为“玩乐”享受游,在游客大呼过瘾的同时,旅游收入也大大增加。村民傅志武在本村经营餐馆多年,“嗅觉灵敏”的他抓住了游客新的旅游需求,帮游客联系渔船出海钓鱼,组织以地方文化为主题的文艺演出,把餐馆开成了“渔家乐”,营业收入随着经营范围的拓展数倍翻番。
和捞鱼尖村异曲同工,坐落于马头营镇的绿野公司通过深入开发地方农业资源,建成了集观光、种植、采摘、科研、培训、展示为一体的综合性农业基地。游客在绿野基地,既可以品尝到新鲜的绿色果蔬,也可以尝试一下农业劳作,还能观赏到最新颖的农业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