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改变消费观念
重“吃”的唐山人也讲“穿”了
昨天下午,一位时尚丽人正在服装专柜前挑选适合自己的时装。记者郑勇摄
(本报记者李莹)
据国家统计局唐山调查队的调查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市城市居民家庭人均用于衣着类支出1257元,同比增长45.4%。我市居民的衣着消费成为食品、居住、衣着、交通和通信、教育文化娱乐服务、医疗保健、设备用品及服务、其他商品和服务八大类消费支出中增长最快的一类。针对这一变化,记者采访了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五十人工程”专家、唐山学院文法系主任杨继昭教授,让他为我们解答唐山人从重“吃”到重“穿”转变的原因。
唐山人缘何重吃
唐山是会吃的地区。不管城市居民还是农村居民,在吃上都十分讲究,向来有“食在唐山”的说法。
据了解,唐山菜从大的归类上属于鲁菜系,色泽比较重,味道比较厚,配料上也比较大胆。时至今日,唐山人对于自身饮食文化的传承也是非常到位的,特别是评价一个菜的好坏时,强调的是口味是否纯正。对于唐山人缘何重吃,杨教授给出了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是考虑唐山所处的地理环境。唐山既有山脉、大海,又有平原。从文化分类上讲,有农耕文化、游牧文化,又有平原文化、海洋文化,从饮食的配料上就提供了4个层面的原材料,人们能够获得相对丰富的物产,这在客观上为唐山人饮食文化的多样性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是唐山离北京、天津两个会吃的地方比较近,相互之间存在交流。京食文化集全国各种餐饮之大成,形成了诸如满汉全席等精品菜肴。天津过去是北方的金融中心,积聚了中国当时很多商界的英才,以及官宦、军政要员,这也使得它的饮食文化比较丰富。做出这些美食菜肴的人很多产生于民间,在将很多美食从民间带入宫廷的同时,又随着他们自身的流动,将美食从宫廷带回到民间。在这个交互的过程中,对老百姓的饮食文化也起到了一定的引领、改造和提高的作用。
三是跟唐山人特有的文化性格有关系。唐山人性格包容、豁达,即便是在过去短缺经济时代,在招待客人的时候也是很丰盛的。在我市的一些县(市)区,如遵化、丰润、玉田一带,一般“做事情”(指进行盖房子、婚、丧、嫁、娶等一系列活动)时,都讲究八碟八碗。
四是要考虑唐山这座城市文化的原点。首先,唐山作为一个城市的积聚,是在开滦矿务局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从这个角度说,开滦文化是唐山城市文化的原点。开滦人本身就是产业工人,它的饮食文化的特点一开始就打破了唐山农村饮食的状况。过去人们称开滦的工人为“老板子”,因为他们工作比较累、比较脏、比较危险,工资相对较高,其消费能力较强,也敢于花钱。这些人从井下上来后,一般都会“犒劳”自己,舍得花钱吃喝。另一方面,当时在开滦工作的有南方人、北方人、英国人等等,客观上造成了对不同饮食的巨大需求,并促进了饮食文化的不断丰富。
从“重”吃到重“穿”的转变
星罗棋布的商场和琳琅满目的商品,为追求爱美人士提供了更多挑选余地。记者郑勇摄
杨教授指出,如果说唐山人爱美食,在吃上很舍得花钱,与自身城市的地理及历史文化有关,那么唐山人衣着消费的上升,则是跟全国的总体态势有关,包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自身视野的开阔,物流的通畅,信息的共享,以及国门打开之后不同的文化类型的交融等因素。
首先,衣着消费上升的基础还是由于经济的发展。恩格尔系数(即食品支出占全部消费性支出的比重)是衡量居民生活水平及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按照国际通用标准,恩格尔系数在60%以上为贫困状态,在50%至60%之间为温饱状态,在40%至50%之间达到小康,在30%至40%之间为富裕状态,小于30%时居民生活达到富有。据测算,1978年我市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为57.1%,居民生活还处于温饱状态;10年后,即1988年为47.4%,居民生活走向小康;到1998年恩格尔系数为43.7%;到2010年恩格尔系数为32.3%,我市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已经明显跨越到小康阶段,正向富裕型迈进。城市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为物质生活质量的整体改善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有关资料显示,2010年我市城市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10944元,是1978年的42.5倍,平均每年增长12.4%;是1988年的11.7倍,平均每年增长11.8%;是1998年的3倍,平均每年增长9.5%。
其次,“穿”作为居民生活最基本的消费需求之一,也是衡量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专家表示,人们在解决温饱后,往往把衣着放在首位,因为衣着是人们展示自己的第一品牌。当遭受物价过快上涨和金融危机的双重影响,精明的人们明显捂紧了钱包。2011年前三季度,我市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10578元,同比增长7.7%,消费倾向同比回落2.1个百分点,降至65.7%。有关专家解释,消费倾向是指消费支出与可支配收入之比,数值越高,说明老百姓对增收前景越看好,花钱越不留余地。而从长期来看,八大类消费性支出占家庭总支出比例固定的情况下,彼此之间的比例,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如食品性消费、交通和通信、其他商品和服务的负增长,客观上为衣着消费支出的增长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另据相关数据显示,由于我市居民消费由低层次向高层次转变,汽车、首饰、电子类产品等项开支的增加,1988年至2010年间,我市居民人均衣着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虽然也成下降趋势,但4.2%的下降幅度,较恩格尔系数15.1%的下降速度来说,其绝对额还是呈现大幅上升的。
此外,杨教授指出,人们穿什么跟一个城市的商业结构、历史文化、城市本身的产业类型,都有直接的关系。过去,唐山的污染很严重,人们很少穿浅颜色的衣服,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文化氛围,这种氛围就会影响到每一个个体,让他们在这种特殊的文化行为中形成一种较为稳固的审美情趣,并在很长的时间内保持。但是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步扩大,个人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自由和自主的空间,多种多样的生存方式冲击着人们,穿衣打扮逐渐成为个人的私事,人们开始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追求自己认为美的东西。不同的文化层次,不同的审美观念,纷纷在人们的衣着中传递出来。人们的衣着消费朝着个性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此外,从展示性的角度来说,人们在解决温饱后,往往把衣着放在首位,因为衣着是人们展示自己的第一品牌。
未来服装消费可能会降温
虽然唐山人从重“吃”到重“穿”的转变,首先是因为经济的发展,但经济的发展跟文化理念的变革有直接的关系,且是互为因果的关系。杨教授表示,未来人们在穿的消费问题上,也将是逐步降温的趋势。在北欧,年轻人穿着非常随意,不像我们好多人都是名牌裹身。大家都说钱多的就是好的,可实际上“不买贵的,只买对的”这一点肯定是没错的,西方人已经做到了这一点。
此外,在我们追求时尚衣着消费的过程中,却存在时尚与人的内涵修养极不匹配的现象,如:穿着好衣服,却做出极不文明的行为;开着好车,却经常违反交通规则。因此,在唐山人今后的时尚消费中,更应该注重正确价值观的引领、审美情趣的教育以及审美意识的培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