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里的喜悦
——市截瘫疗养院下乡义诊随行记
(本报记者 李艳辉)
12月16日,一个非常寒冷的冬日,记者跟随截瘫疗养院下乡义诊小组入村采访。
上午9时许,下乡义诊小组一行四人将装满医疗器械和各种药品的几个大箱子搬上一辆面包车,然后从市截瘫疗养院出发,直奔路北区果园乡边各寨四村。
多年的临床实践,使市截瘫疗养院的医护人员在护理截瘫病人方面积累了许多独特经验。自2007年起,疗养院每年都为我市地震致瘫的贫困群众上门义诊,每次义诊活动至少持续一周时间,至今已有约300人次受益。此次记者随行,还是第一回。
一路上,一行四人争相谈论着前一天义诊的所见所闻,一会儿为某某家的贫困程度而唏嘘,一会儿为某某的病情而慨叹,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健康真好!能帮助别人,哪怕是奉献绵薄之力,真好!
面包车很快来到边各寨四村。由于没有路标,没有门牌号,所以面包车走走停停,要寻找到义诊对象孟艳红家,看来得费些周折。孟艳红因为地震致残,35年来几乎不参与社会活动。“这是我们今年刚刚摸查上来的贫困户,她家困难得连一部电话都没有,所以只能这样找了!”义诊小组的领队——市截瘫疗养院医政科科长田晓丽的口气中透着些许焦急。
好不容易找到孟艳红的家。这是一个整洁的小院,晾晒在院内一根铁条上的干菜叶子和洗得发白的衣服,“道”出了主人的清贫,也“道”出了主人热爱生活的态度。孟艳红穿着女儿的校服,微笑着半卧在土炕上,虽然5岁起就被地震砸倒,但她没有一丝抱怨。测血压,测血糖,做心电图,听诊心脏……她静静地配合着,流露出淡淡的喜悦,淡淡的感动。
“你心脏不好,我们给你留些药,以后要天天吃。”田晓丽关切地叮嘱着,从箱子中找出几盒药递给孟艳红。“贵吗?”孟艳红弱弱地问。这个家里,除了没有劳动能力的她,还有80岁的老母亲和18岁的女儿,生活的窘迫程度可想而知。“不贵,”田晓丽说,正是考虑到义诊对象都是贫困患者,此次义诊所带的都是常用药,以便患者日后能参照着买得起。“我们来的次数不多,能带给你们的药也有限,瓜籽儿不饱是人心吧!”田晓丽轻轻地解释着。
走出孟艳红家的小院,我们又辗转找到边各寨四村64岁的崔淑艳和一村45岁的陈佩春。得知是义诊,两位饱受截瘫折磨的患者同样流露出万分感激的神情——“这是我们最熟悉的表情,面对这样的表情,我们更觉得‘义诊’是件特别有意义的事!”田晓丽深有感触地说。经测量,崔淑艳的血压明显高出正常值,田晓丽当即决定赠送她一台价值300余元的电子血压计。田晓丽说,这是今年疗养院领导特意从厂家订购的,准备在此次义诊中赠送给最需要它的人。崔淑艳高兴得热泪盈眶。
当天上午,记者感觉时间格外短暂。为三名患者义诊结束时,已是11点半。返程中,两幅画面在记者的脑海中挥之不尽——一幅是患者们发自内心的微笑,她们那么容易感动,容易满足,如果健康人同样拥有如此心态,我们岂不是时刻在享受着幸福!另一幅,是义诊小组每一位成员认真的神情。是的,他们尽的只是绵薄之力,但是,人人都能“帮一点”,唐山才会成为“爱心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