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村庄变了大模样
——滦南县沈营村的变迁
(姜伯静 王雪丽 冯连满)
走进滦南县沈营村,映入眼帘的是一条条干净整洁的水泥路,一行行蓊郁挺拔的观赏树,一盏盏光彩夺目的路灯,一张张幸福欢快的笑脸……
而在三年之前,这是无法想象的。下面,我们不妨回溯一下沈营村三年来的故事,它应该给我们很多启发。
新班子的“四把火”
时间,上推到2008年。由于种种原因,沈营这个仅仅298户、1300人口的小村子村集体负债140多万元,100多亩机动地被债权户抢种,村里没有一条像样的路,打架斗殴、聚众赌博时有发生,群众到镇里、县里上访司空见惯……2005年到2008年的三年时间里,在村民们的期冀与失望中,村支部班子换了一任又一任,但结果并不令人满意。
2008年春,胡各庄镇党委着手酝酿组建新的支部班子。在走访摸底中,常年在外承揽建筑工程的张树丰成为全村党员、群众推荐的最佳“支书”人选。
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张树丰为首的新班子一上任,先来了“四把火”。
第一把火。班子上任伊始先给自身约法四章:一是无论给谁办事一律回自家吃饭,不许村干部在村民家中吃喝;二是无论是为了工作还是办个人的事,村里一律不负责招待;三是坚决杜绝工作中优亲厚友;四是凡决策村里的重大事项,都先召开支部会或两委班子联席会进行商议,拿出初步方案后交由全体党员和村民代表研究讨论,谁的意见好就采纳谁的意见,谁说得对就按谁说的办。
第二把火。村里农田的机井、地灌年久失修,农业生产受到极大影响。张树丰带领村干部自己动手,不要集体一分钱,起早贪黑,对一块块地进行检查修复,整整苦干了两个月,硬是赶在春季播种前把全村36眼机井和地灌管线全部修好。接着,他又积极联系相关部门设法筹资7万元,新打机井2眼,架低压线1200米,铺设节水管道1500米,彻底解决了群众浇地难的问题。
第三把火。由于村子经常处于干部频繁更换的无序状态,多年来,新增人口分不到地,村委会欠村民的账还不上,部分村民一气之下抢种了机动地当做补偿。村干部经过认真研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回收方案。然后分头做有关户的工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工作中,原村党支部书记高卓健被村干部坚持原则的工作精神深深感动,主动带头交出10亩机动地。很快村里100多亩机动地全部退了回来。被抢种的机动地收回后,村干部最初打算把这块地承包出去。提交党员和群众代表会讨论时,大家提出应该把这些地补给新增人口,村两委采纳了这个建议,为全村109口人补上了耕地。
第四把火。几年来,村里自来水设施老化严重,有一半村民吃不上水,只好使用老式压水井。村干部又多方联系相关部门,千方百计争取资金4.7万元,更新了村内1800米输水管道,安装了电脑控制系统。当汩汩清水再次流入村民家中时,全村人希望的种子终于发了芽。
沈营村新班子的这“四把火”,烧的每一个沈营人的心里都暖烘烘的。
一副对联的背后
一走进沈营村村委会办公室,迎面而来的是一副对联:“修身只为名传世,做事唯思利及人。”这,是全体沈营人的心里话。
2008年以前,沈营村只有一条进出村的道路是硬化的,其余街道高低不平,垃圾柴草乱堆,村民出行风来一身土,雨来一身泥,就连小商小贩都不愿进村买卖东西。在初步工作得到村民的认可后,村两委筹措资金48.5万元开始修路和环境整治。
为给村里节省开支,每次修路张树丰都把自己在外承揽建筑工程用的模板等器具拿来免费使用。2011年春天修路期间,由于劳累过度,他患胆结石病越来越厉害,实在坚持不住,在大家的劝说下只好去医院做了手术。手术后两天,病床上的张树丰再也躺不住了,他知道这修路的钱来得不容易,万一出了问题对不起支援单位不说,更辜负了群众的希望。他硬是提前出了院,坚持来到施工工地上。在场的村民被感动得落了泪,大家纷纷放下家中的活,加入义务修路的行列。
在清理街道时,村两委干部带头拆除自家和亲戚朋友家的违章建筑。很快,村内170处违章建筑全部拆除,14条街道全部清理干净,动土3000多方,村里没花一分钱。经过修路等环境整治,彻底清除了村内的垃圾,拆除了所有影响村容村貌的私搭乱建构筑物,打通了死胡同,硬化了村内所有道路,维修村两室。更令村民们高兴的是,村里又新添了70盏路灯、6000多株景观树木、6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这个破旧的小村庄平添了几分现代气息。
为增加村民收入,新班子上任后,几次组织村民到温室大棚专业村李营参观学习。班子成员分头入户做大家的工作,并动员全家和自己的亲属带头建棚。同时在拟定发展棚菜的地块完成了水、电、路三通建设,填平了村内6亩臭水坑,建起了果菜批发市场,解除建棚户对销售问题的后顾之忧。不到两年时间,106个温室大棚建起来,结束了村里没有高效农业的历史。
村支部还积极谋划养殖小区建设,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群众发展生猪规模养殖,定期聘请县畜牧局专业技术人员到村讲解养殖及防疫知识,沈营村的养殖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目前已建成存栏百头以上养猪场已有6个。
针对村里富余劳力较多的实际情况,村干部依托县就业局和镇劳动就业保障服务站,多方收集用工信息,并出面和几家建筑公司达成用工协议,成功组织村里380多名劳动力外出务工,仅此一项,全村年增加收入600多万元。
如今,全村人均收入由先前的4000多元增长到9300多元,比2008年翻了一番。
小村庄不再是旧模样
以前,沈营村里游手好闲的人比较多,打架斗殴、聚众赌博时有发生,一年内全村不明原因失火不下几十次。为摒弃这些不良风气,在自己以身作则的同时,村两委班子狠抓村规民约的落实,设立“好人大看台”,每半年组织评选一次好党员、好村民、好媳妇、好少年,把他们的先进事迹和“二十四孝图”做成巨型喷绘,引导树立文明风尚。
风清气正换来的是人心顺。
现在村里晚上赌钱的没了,参加文娱活动的多了,拉帮结派搞窝里斗的少了,关心支持村子发展的多了。每到农闲时节,村民们都自发组织起来在修葺一新的广场上唱评剧、扭秧歌、唱红歌,吸引了附近十里八村的人也赶来参加。老党员张会臣高兴地说:“现在,沈营村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舒心,有了这么好的环境,闲下来大家就想唱唱跳跳,既开心又锻炼身体。”
老支书高卓健亲眼目睹了村子翻天覆地的变化,忍不住提笔给上级党委写了封表扬信,表达了对以张树丰为首的新的村两委班子由衷的敬意。
百姓心里有杆秤,村干部以实际行动赢得了群众的信任。2009年村委会换届选举和2010年初党支部班子换届,以张树丰为首的两委班子高票当选,沈营村十多年来首次实现村干部的连选连任。2011年年底村支部换届选举中,以张树丰为首村支部班子再次全票当选。
2009年,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曹征平到沈营村调研时,对村干部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如今,一个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新沈营呈现在世人面前。
多年的梦想终于开了花,沈营人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