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信息网
唐山
您的位置:唐山信息网 > 唐山新闻资讯 > 唐山
心理援助:你的邻里关系还好吗
发布时间:2012/2/15 9:07:11 | 人感兴趣

你的邻里关系还好吗

  (本报记者杨净茹)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的确,邻居是在城市生活中和我们距离最近的人,邻里关系是重要的社会公共关系之一。过去,邻里之间在彼此了解的基础上相互关照、相互帮助的现象很普遍,“今儿来我家吃饭,明儿去你家喝酒”,“一家的孩子,全楼的人帮忙照看”……如今,我们不难发现,在年轻一代中,左邻右舍交流和沟通的机会在逐步减少,邻里之间的关系变得日益冷漠。

  你们,为何不识芳邻?

  你遇到邻居会打招呼吗?你知道邻居的姓名吗?你和邻居经常聊天吗?你和邻居是好朋友吗……不同的问题,不同的回答者,答案却是大多相同,小区里进进出出的年轻住户们先报以歉意的一笑,继而给出了否定的答复。

  毫无疑问,住进商品房后,邻里关系正在不断“退化”,若没有适当的挽救措施,邻居之间最终很有可能成为“最近的距离和最远的感情”。是什么造成了我们的邻里关系日渐冷淡呢?

  “没时间”——这是大多数受访者给出的主要原因。年轻人正处在为事业和家庭打基础的奋斗时期,大多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这样的紧张生活挤掉了许多交流沟通的时间,人们的交流欲望也减少了。大部分年轻人虽然很想处好邻里关系,但是却没有时间和精力,邻里之间的情感淡化便成了必然。

  赵女士夫妇经营着一家小型超市,入住新房将近两年,连楼道里住着谁都说不清楚。“我也很想认识邻居,可我实在没时间。每天,我出门的时候大家还没起床,我回家的时候邻居们又早回屋了,连碰面都挺不容易的,更别说去串门了。”赵女士无奈地说。

  在事业单位工作的陈先生说:“上一天班已经很累了,到家就想休息,连门都不愿意出,根本没有精力和邻居联络感情,即使有一点时间也要先陪陪家人和朋友。再说,每次回家时家家户户都大门紧闭,哪还有闲心去认识邻居。”

  “没机会”——是位列第二造成邻里关系疏远的原因。这部分年轻人非常喜欢互帮互助的邻里关系,很想结识邻居并进一步成为朋友,但却找不到合适的时机。

  李女士从小随父母住在单位分配的房子里,邻居都是父母的同事,邻里关系很好。结婚后,李女士和丈夫搬进了新买的商品房里。“我还想跟小时候一样,邻居们都像好朋友似的。好几次,我都想把做好的饭菜、新买的水果拿给对门邻居尝尝,可只打过几个照面就给人家拿东西,感觉挺奇怪的。我老公还说,对门邻居都不一定敢吃。”李女士笑着说。

  市民王先生表示:“我很想主动跟邻居打招呼,偶尔去串门聊天,但是我怕对方把我当成有什么企图的人,毕竟,现在人们的防范意识都很强。我认为没和邻居结识,就是没有好时机让我们去认识。”

  “没必要”——小部分受访者认为没有必要和邻居交往。这些年轻人的自我意识比较强,认为与邻居交往并没有直接利益存在,也不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在处理邻里关系上。

  小张刚刚参加工作,常常邀请同事和朋友出去玩,他说:“和邻居有什么交流的啊,一有时间我还不如去唱唱歌、玩玩游戏,要么陪父母逛逛街,我的时间表排得满满的,没必要再去邻居那里发展友情。”

  田小姐今年26岁,是一家装修公司的设计师,对邻里关系她有着自己的看法:“邻居是门对门住着,可是关上门就是两个世界。大家都不了解,走得太近了反而不好。我家楼下每天都有人聊天,都是家长里短,跟我没什么关系,我也不感兴趣。”

  “不信任”——少数受访者认为“不能完全信任邻居”。这些年轻人的戒备心理比较强,把邻居划归在陌生人一栏,甚至相互提防,这样自然无法交往。

  “如果和邻居熟了,对方说要来家坐坐,我又不了解他们,肯定不愿意接待,可是直接拒绝又不好意思。所以,干脆就不去认识,免得麻烦。”25岁的刘小姐说,在楼里碰到邻居会互相笑笑,打个招呼,但不会再过深交流。

  而受访市民周小姐则更是很反感邻居跟自己说话,问东问西,“觉得跟素不相识的人透露自己信息很不安全”。

  他们,有这样的邻里情

  记者走访了我市部分入住时间比较长、配套设施比较齐全的成熟社区,互帮互助的邻里关系还是普遍存在的。与新近开发、住宅密度较大、住户平均年龄偏低的社区居民对邻里关系并不怎么上心的态度截然相反。

  在我市路北区一个于2001年入住的小区内,记者看到进进出出的居民们都在真诚地打着招呼,老人们坐在树下聊天,孩子们在小区花园里玩笑跑闹。听说记者是来采访邻里关系的,正在帮邻居遛狗的张大妈打开了话匣子。张大妈说:“我们这个小区啊,住了十年了,邻居都特别好。前年,我老伴突然犯病了,孩子们都在国外。大半夜的怎么办啊?我一着急就在楼道里嚷开了,我们楼上楼下的邻居都起来了,帮着我忙前忙后地把老伴送到医院,还替我交了住院押金。大夫说,幸亏送得及时,要不然就不好说了。我儿子回国以后总想让我们搬到他们那个小区,说是照顾着方便,可这儿邻里邻居的互相照应着,我还真舍不得走!这不,楼上小王两口子旅游去了,让我帮忙照顾着小狗,我要是搬走了,他们怎么办啊?”

  在一旁等着张大妈去买菜的陈大姐说:“现在像我们这样邻里关系的小区可不多了。我们楼也是,帮忙接送孩子、收个快递、捎点儿东西这都常事。有一次,我朋友来还车,我们都出门了,就让楼下王大爷收着车钥匙。”记者问:“那您就不担心车钥匙丢了么?”陈阿姨笑着说:“这都是老邻居了,跟亲戚差不多,把东西交给亲戚保管几天,还有什么不放心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已入住的某小区内,记者见到了这样的一幕。一位青年男子拎着保温瓶正往外走,一位阿姨在旁嘱咐道:“这里是小宝爱吃的鸡肉泥,晾会儿再喂给他,布袋子里是干净衣服,给他换上啊。”记者以为这是对母子,可年轻男子却回了句:“中,我记住了,刘姨快进去吧!”原来,这位刘阿姨是青年男子的邻居,他三岁的儿子发高烧住院,母亲和妻子都在医院照顾孩子,没法做饭。刘阿姨是他们三十年的邻居了,便每天主动给孩子做饭,准备换洗衣服。刘阿姨说:“这孩子的爸爸就是我看着长大的,现在人家有难处,我能帮的地方就帮,邻里邻居不就是得互相照应嘛!”

  在另外一个老小区,记者见到了正在扫楼道的赵大爷,他从小区建成就住在这,是这里的老住户了。赵大爷说,昨天夜里才下了雪,楼道里踩得全是泥,别人都上班去了,就他没事,就从顶楼扫到一楼,等大伙回来了楼道就又干净了。记者问:“小区不是都有保洁员么?怎么还您老亲自动手?”赵大爷笑着说:“等保洁员就得下午了,大家中午回家就得踩着脏楼梯,多影响心情啊。这楼道就跟自己家的门厅一样,邻居就跟家人一样,自己家的地板谁有空就谁收拾呗!”

  多一分沟通 多一分亲近

  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支持、相互依赖,更得相互依存。拥有融洽和谐的邻里关系,对于每个家庭成员身心健全与成长、社会安定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85%左右的年轻受访者都表示非常向往“邻里如亲”的居住氛围,只是不知道如何去迈开第一步。其实,邻里之间要多进行沟通,但也不必刻意而为,一个微笑、一句问候、一个话题……相识并没有那么困难;彼此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互助友爱、达成共识,邻里守望也不是遥不可及。

  融洽邻里关系,除了号召大家走出家门,向他人打开心扉,相互交流沟通外,社区也应当负起融洽邻里关系的职责来。目前,我市社区工作主要是计划生育,低保、残障人士的帮扶和管理,失业人员就业安置等内容,对于社区文化活动和邻里关系这一块,做得还不够。而经常举办文化活动的社区,往往集中在文艺演出、图片摄影展、书画展等活动,服务对象及吸引人群仍以中老年人为主要群体,很难吸引年轻人的注意。社区不妨多举办一些趣味运动会、主题聚会、自助游等文娱活动,或者组建社区乒乓球队、登山队等运动团体,不出小区就可以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邻里关系自然就会亲近。

.
网站备案:冀ICP备18033322号-4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友情连接 | 留言反馈 | 人才招募 | 网站地图 | 唐山热门关键词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 2004-2026 www.china031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山信息网 隐私政策 服务协议 技术:唐山网站建设 冀公网安备13024002000481号
Published at 2025/11/20 21:47:26, Powered By WRMPS v6.5.0(ACC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