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信息网
唐山
您的位置:唐山信息网 > 唐山新闻资讯 > 唐山
骨科“学术泰斗”葛宝丰65年诠释医者大爱
发布时间:2012/2/24 10:56:44 | 人感兴趣

  燕赵都市报冀东版记者王静田

  葛宝丰的同学、今年96岁的葛锡东回忆其小时候

  他是从小村庄走出的大院士,他是中国骨科的“学术泰斗”。在从医的65年中,他救治病人17万人次,接诊手术超过10万例,曾创造接活连体热缺血36小时断肢再植的世界纪录,完成了亚洲第一例十指断指再植手术,有6项科研成果属国内首创,4项科研成果属世界独创。他就是新中国骨科医学奠基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专家组名誉组长葛宝丰。他把病人当成自己,时刻给予人文关怀,他用自己近百年的人生诠释出医者大爱。

  乐亭小村庄走出大院士

  葛宝丰让家乡人引以为豪,在他的家乡——唐山市乐亭县的县城里,至今仍然有一条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街道“宝丰街”。而在他出生的小村庄——乐亭县后葛庄村里,村民更是把他当成全村的骄傲。

  2月22日,记者来到后葛庄村,在这个名人辈出的小村庄里探寻着葛老留下的成长足迹。“别看我们村不起眼,可是个卧虎藏龙的地方。”据该村书记葛绍辉介绍,在他们这个不足800人的小村庄里,竟然出了包括葛老在内的两位院士和多位名人。

  记者来到葛老生活过的宅院——乐亭镇后葛庄村河西二条25号,看到这里已没有人居住,大门紧锁着,只有一棵椿树在院落里静静地守候。葛老的侄子葛绍森告诉记者,在这里曾经生活着包括葛老在内的将近20口人,葛老在兄弟四人中排行老四,家里虽然人多,但也其乐融融。“这房子是唐山大地震后重新翻盖过的,我哥哥葛绍仁本来居住在这里,但如今也搬到县城里住了。听我母亲说,我四叔是个老实巴交、不爱说话的人。”葛绍森在谈到四叔葛宝丰时说。

  “晚上点着蜡烛在教室苦读”

  葛老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着实让人惊叹,其实,他从小时候就是一个好学、勤奋上进的人,正是从小对学业的精进,才铸就了他今日的辉煌。

  前葛庄村96岁的葛锡东是葛老幼时同窗,他俩是小学同学、也是初中同学。在葛锡东老人的眼里,葛老是个“书呆子”,“他好读书,跟别人不一样。上中学时,别人晚上都在睡觉,他却点着蜡烛在教室苦读。”葛锡东说,那个时候,他们在进修中学(即现在的乐亭一中)上学时,葛老门门功课都名列前茅,学习非常刻苦,而且省吃俭用。

  谈到与葛老共度的三年中学时光,葛锡东脸上洋溢着快乐的笑容,他告诉记者:“葛宝丰爱打乒乓球,课间10分钟的休息时间,他也会找我打上几局。不光如此,当时我们俩还是学校乐队成员,我吹号,他打小鼓。另外,他的毛笔字写得也非常好。”看着眼前的葛锡东,96岁尚能读文阅报,时不时地还能说出几句英文,不难想象葛老小时候也打下了深厚的文化基础。

  该村书记葛绍辉告诉记者,村里之所以名人辈出,与当时的文化底蕴有一定关系。“那时候我们村的清末翰林葛毓芝回乡办私塾,村里适龄儿童都可免费入学,葛老也正好赶上接受这样的启蒙教育。”

  “给人看病,是我最大的乐趣”

  葛宝丰生于1919年。他在昌黎汇文中学念完高中后,1936年,以特考奖学金进入燕京大学理学院。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他回到家乡进修中学执教两年,之后他以全国统考第一名的成绩进入位于云南昆明的“中正医学院”。自此,他踏上了学医之路。

  1947年,他被分配到国民政府兰州中央医院工作。1949年,在人民解放军接管中央医院后,葛老报名参加了解放军,一直在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工作。在这里,他成为我国西北地区骨科专业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人,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给人看病,是我最大的乐趣。”在葛老的日记里有这样一句话。为了当一名好医生,把病人治好,葛老着实下了一番苦功。

  为保持双手的灵活性,葛老60多年来坚持用手术刀给鸡蛋剥壳。经过多年的勤奋苦练,他掌握了一手出血少、创伤小、显露清晰、下刀稳准的手术操作方法。每次动手术前,他都要思考一遍手术步骤,术后总是亲自包扎伤口,用手托住手术部位,放在推床上,送入病房,把病人肢体或脊背垫好后才放心,正如他自己所写的那样:“病房勤巡视,心系伤病员。每逢手术日,临床遇危难。如履薄冰上,如临深渊间。直至病情稳,心中始得安。”在他一生中,他救治病人17万人次,做了近4000台手术,治愈率高达98.6%。

  把病人当做自己换位思考

  葛老高超的医术让人钦佩,他对患者给予的人文关怀更是让人称道。“医学的首要特征就是高度的人文性,一名医生光有高超的医术是不够的,还必须时刻存有一颗把患者当亲人的关爱之心,时时刻刻给患者人文关怀。只有这样,才能拉近医患距离。”

  然而,葛老又觉得“仅仅把病人当作亲人是不够的。医生与病人之间是不能有任何隔膜的,只有把病人当做自己,经常换位思考,才能理解病人的痛苦,因为自己是不会害自己的。”正因为这样,当他需要在一位通过连接异体血管而保住腿的农民身上进行动脉穿刺,提取有关数据,才能使得他研究的课题“开花结果”,获取世界大奖时,他毅然放弃了,因为他知道,穿刺一旦发生意外,很可能因动脉穿刺失败使这位农民再归残疾人的行列。

  此外,一位患骨股头坏死的农民,别的医生都建议他做股骨头置换手术时,葛老却决定为他做关节融合术,那是因为葛老考虑到这位患者是从事体力劳动的,如果换了关节就不能再做重体力劳动了,并且五年后还要置换,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而关节融合术虽然在病人的选择上非常严格,对医生的医术也有更高的要求,一般医生不愿轻易使用,但是却不需要很多费用,融合以后患者还能从事劳动。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葛老告诉记者,这是他在接受启蒙教育时,从村里葛毓芝的私塾中所学到的,从那时起他就牢牢地记住了这句话,这句话也成为了他今后为人处世的原则之一。

  淡泊名利寡欲清心

  从医65年来,葛宝丰可谓功成名就。1965年,由他指导的全军第一例、全国第二例临床断臂再植手术获得成功;1988年、1990年,他指导学生接活冷缺血54小时断掌和59小时断指,打破了国际36小时的纪录,成为新中国成立60年中最重要的60项医学成果之一;1997年,他成功完成了亚洲骨科领域第一例十指断指再植手术,并逐步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骨科技术体系。

  对于这些成就,葛老看得很淡很轻。葛老告诉记者,解放前,由于家里穷,人口又多,他心里头想得是将来能够赚大钱,让父母吃上好的,穿上好的,解放后,他的思想深刻地转变了,“这个时候我心里就只想当一名好医生,听党的话,跟党走,为人民服务。”葛老也因此践行着自己的誓言,他把学到的知识用在了最需要的大西北,一扎根就是65年。

  北京以及沿海发达城市都曾给出极为优厚的条件邀请葛老前往工作、定居,都被他婉言谢绝,并赋诗明志“吐丝丝绸路,直到丝尽时。”

  如今已93岁高龄的葛老依然没有停下脚步,他告诉记者,他正在进行骨质疏松症以及战伤急救方面的研究,他正像自己在日记中所写的那样“活到老,学到老,为兵服务干到老。”

  难以割舍桑梓情

  2月23日,记者与葛老进行了电话连线,这么多年来他的乡音一直没有改变,他告诉记者,自从1936年离开家乡后,他曾在1939年、1964年回来过,近些年,在2006年他也曾借到北京开会的机会回到过家乡。

  葛老对于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感到很欣慰,“这么多年来,也没能为家乡做点儿什么,心里很是愧疚。”葛老说现在自己年事已高,离家乡又很远,以后恐怕很难再回家乡。

  葛老很感谢家乡对他的培育,他告诉记者,在家乡所受到的教育让他打下了坚实的人生基础,他无论身处何地,也不会忘记曾经养育过他的这方水土。

.
网站备案:冀ICP备18033322号-4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友情连接 | 留言反馈 | 人才招募 | 网站地图 | 唐山热门关键词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 2004-2026 www.china031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山信息网 隐私政策 服务协议 技术:唐山网站建设 冀公网安备13024002000481号
Published at 2025/11/21 0:08:52, Powered By WRMPS v6.5.0(ACC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