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同志:
据了解,目前所开展的科普工作,主要力量与具体手段都较传统而单一,大量科普活动还是由各级科技部门、各级科协自产自销;模式上也不外下乡、进社区、进校园,印发一些展板、图片,邀请一些可能提供产品与服务的商家、企业,现场倒是搞得挺热闹,但真正的效果却微乎其微。这样的科普活动年年搞,已经了无新意,更谈不上公众关注与参与。原因在于,只有科技主管部门和科协主管主办,缺乏相应的机制引导更多社会力量的参与,其路势必越走越窄而成为“独角戏”,主管部门搞得很累不说,效果还不佳。
其实,传统科普模式的弊端已颇显现:一是覆盖面窄,不可能实现真正的“普及”。二是传播方式所限,无法实现科技信息的快速更替。三是传播成本太高,传播效能却很低。纸张及其运输、印刷等高昂的成本阻止了大规模科普的可能性。四是不环保、不经济,可持续性差。
与此相反的是,随着企业界关于社会责任的整体意识不断提高,承担社会责任已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共识。企业利用自身优势资源,在青少年科普、科普场馆建设和“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工作主题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和探索。
另外,要发展高科技,就要提高大众的科学素质,提高大众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为高科技企业成长提供肥沃的土壤。如果只是有关部门唱“独角戏”,不仅创造力枯竭,没有活力,科普经费最后也变成了“唐僧肉”,大家只挣钱,不做事。要建立对企业科普活动的奖励机制和监督机制。只有社会各界都积极支持科普工作,才能做到“大众”科普,多数人科普,才称得上把科学“普及”。 筱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