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书画鉴赏家王开儒提出:《兰亭序》200年研究方向错误
曾论证《清明上河图》是全本并非残卷,扫除千年误传,引起文化界关注的我市著名书画鉴赏家王开儒,继2008年考证《兰亭序》冯承素本为明代书法家丰坊所伪之后,近日又考出另一发现:正因冯承素摹本被乾隆刻入兰亭八柱,奉为第一,才引出清后期李文田至郭沫若等人200多年方向错误的论争。
追源:蒙蔽乾隆赝品入八柱
有“天下第一书”之称的王羲之的《兰亭序》,受到唐太宗推崇。他把原迹殉葬,世间只凭他生前主持的摹本传承。由于这些摹仿人的学养不一,所以摹出的《兰亭序》虽与王羲之字迹相像,但其精神却各有千秋。当时,唐太宗把最接近原迹的摹本,押了“贞观”小印,藏于皇宫,其他摹本分赐给了太子诸王,所以后世依据的《兰亭序》都是字迹相像却精神不一的祖本,宋代米芾、桑世昌,清代翁方纲等人对《兰亭序》各类版本做了梳理论证,其源流大体可归纳为定武本(宋朝在定州发现的石刻,是黑纸白字的拓帖)、神龙本(有唐中宗“神龙”年号的半印,是摹的白纸黑字的墨帖)两大流派。宋代黄庭坚称定武本“肥不剩肉,瘦不露骨”。元代赵孟頫对定武本更是推崇备至,定武第一论笼罩书坛近千年。自宋代以来围绕《兰亭序》的各类版本,哪个距王羲之原迹近,哪个远一直争论不休,清乾隆皇帝发现了冯承素本,认为是摹于王羲之原迹,才将其刻入兰亭八柱(刻有兰亭序的八棱石柱,现存北京中山公园)。但是,乾隆并不知道冯承素本其实是明代丰坊30多岁按神龙原帖所摹的,他偷梁换柱,以自摹本冒充了神龙真帖,尽管它胜过其他所有版本,但其笔力尚嫩,因此才引起世人对冯承素本的怀疑。自此,此本的真伪就成了兰亭研究的焦点。也正是由此,王开儒考出远胜冯承素本的天一阁藏,丰坊晚年据神龙原迹所摹刻的丰刻神龙为国之重宝(神龙真迹在1562年万卷楼大火中销毁),也正是此本佐证了冯承素本为丰坊早年所伪。
论争:从孰近孰远上升到怀疑作者王羲之
乾隆之后的阮元、包世臣、李文田、何绍基、康有为等人至200年后的郭沫若、启功等人为了追寻兰亭序的真相,才绕过唐人编纂详述王羲之的《晋书》,转而在南北朝的《世说新语》和刘孝标的注释等著中寻找破绽。虽然《世说新语》明确记载王羲之写了《兰亭序》,但因刘孝标为此书注释只摘录《兰亭序》的前半部,概括了《兰亭序》和此次活动,共150多字。据此他们怀疑《兰亭序》后半部多出的文字是后世所伪;又以南京出土的王、谢墓志为据,称王羲之时代没有行书字体,应当有隶书之意,所以判《兰亭序》根本不是王羲之所书。把兰亭研究从孰近孰远上升到怀疑作者王羲之写过。
历史事实是,行书发明于汉末,早于王羲之的多人已有行书记载。自唐宋元明清至今所有书人无不由《兰亭序》启蒙,没有哪一位书法大家临摹、创作的《兰亭序》能与丰坊30多岁所伪冯承素本相媲美,更不用说其晚年摹刻的神龙兰亭了。这足以证明唐太宗的决断是英明的,王羲之确是书圣,他324个字的《兰亭序》确是天下第一书。
而李文田至郭沫若等人一面认为冯承素本不符合王羲之书风,又一面承认其贼毫叉笔,“流美添润”“离原作当不甚远”“是王羲之七世孙智永的真迹”,因此不但没有深究冯承素本谁作伪,相反倒以此本为根据,反考证了作者王羲之,才酿成这200多年方向错误的论争。 记者李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