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椅上的美丽人生
——记古冶坚强女孩柴丽丽
柴丽丽每天在床上看书,都必须坐在特制的小板凳上。
柴丽丽在专注地为病人诊脉。
(赵雅静、李菖鹂、徐贺宁)
她,脆弱得不堪一击,30年的生命历程,几乎都是在轮椅上度过的;
她,坚强得永不服输,用5年时间取得了中医自考本科学士学位以及国家承认执业医、药师资格,开办了中医诊所,成为一名治病救人的医者;
她,虽然身患绝症,随时可能失去生命,却从未停止追寻梦想的脚步。
早春的一个上午,古冶林西一工房一间洒满阳光的小屋里,一个脊柱侧弯近90度的姑娘正借助小板凳的力量,在床上一步一挪移到床边,准备坐到轮椅上。她,就是柴丽丽。她的故事一如她的行走,一路艰辛……
顽强的求学之路
1983年的秋天,对于柴丽丽一家人来说,比严冬还要寒冷。
当同龄的孩子已蹒跚学步时,22个月大的小丽丽却连爬都不会。父母抱着她辗转市区、北京多家医院问诊,最终被医生告之一串长长的医学名词——婴儿型全身性进行性脊髓性肌肉萎缩!“这种病目前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也许活不到成年,好好善待她吧。”医生的话,犹如晴天霹雳,让丽丽的父母泪流满面。
三四岁的时候,柴丽丽开始意识到自己与小伙伴的不同。她伤心地问:“奶奶,我的腿怎么了?”“妈妈,为什么别人可以出去玩,我哪也去不了?”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她不再问,即使从扶着墙慢慢走几步到一步也迈不动,她也再没问过会让妈妈伤心落泪的问题。相反,她的性格愈发开朗,整天把笑容挂在脸上。
不能走路,她就坐在三轮童车上,用脚在地上蹭着往前挪,玩得比别的孩子还疯,曾经摔掉过一颗牙。对柴丽丽来说,那段短暂的“跑”在阳光下的记忆,是那么快乐和珍贵。
到了上学的年龄,她已经连站着都很困难了,却执拗地又哭又闹,向父母恳求一个读书的机会。慈爱的父母终是没有拗过她,每天轮流背着她去上学,风雨无阻,一直到高中毕业。为了能有充足的时间接送、照顾她,父亲主动离开干部岗位,当了一辈子夜班工人。
父母的爱让她分外珍惜学习的机会,每天坐在教室的座位上,便不再活动了。为了尽量不去厕所,她养成了不吃早饭的习惯,在学校也从不喝水。通过不懈努力,她的成绩从小到大一直名列前茅。初中毕业考试时,她考了712分。“因为不能参加体育考试,体育加试只得了36分,如果能跑能跳,我一定能拿满分,那我就能上一中了。”丽丽遗憾地说。
高中生活是她最快乐的记忆,尤其是高三阶段,每天都过得紧张充实。她说,除了睡觉,脑子每分每秒都在高速运转,记忆着、思考着,那感觉特别好。更何况,那里还有给予了她无限关爱的师长、同窗。还记得从未带着异样眼光看待自己的同窗,总是趁着课间和她一起说笑,让她感受温暖;还记得上实验课时,同学们轮流抬着她去,每次都组成一支浩浩荡荡的队伍;还记得那次突发地震,当大伙都忙着向操场跑时,班里的同学和老师们却坚持留在摇晃的教学楼里,陪着不能行动的她……这一切都是她心底最美好的回忆。
2001年,柴丽丽参加了高考,取得了613分的好成绩,名列全校第三名。她顽强求学的故事,感动了一届又一届的学弟学妹们。
追逐梦想的脚步
也许因为从小出入医院,柴丽丽从小就喜欢穿白大褂的医生。上中学时,她便确立了自己的理想——学中医,所以高考填报志愿时,她只报了一所学校:北京中医药大学。
然而,高考成绩远远超过分数线的她,最终因身体原因被大学婉拒。
当时,招生部门考虑到她的特殊情况,表示可以通过协调让她上河北理工大学,有英语、中文等若干专业可供选择,却被她拒绝了。
“对有的人来说,上大学可能是为了一张文凭,但对于我来说,学中医是纯粹的、惟一的追求。”柴丽丽坚定地说。
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她报名参加了中医社会自考。刚开始,她就像读天书一样淹没在枯燥的中医概念里,有时为弄清一个名词,要查阅好几本工具书。伏在床头的小课桌上,她往往拿起书本就是一整天。为了加深记忆,她又当老师又当学生,先认真地把内容背下来,勾出重点,再一点点讲给自己听。不懂的地方就上网查、找别人问,或是打上问号,通过前后贯通找出答案。就这样,每科的书本她都要看3至5遍。
从2001年10月着手准备到2002年参加考试,从专科到本科,她前前后后一共考了27科,全部一次通过,并且通过了学位英语考试,获得了学士学位证书。2005年,自考本科毕业;2007年,考取执业医师资格;2009年,考取执业药师资格,柴丽丽一步步朝自己的理想迈进。
2008年,她的“阳光”中医诊所正式开业,她希望能学以致用。她至今还清晰地记得,接诊的的第一位患者是邻居齐大妈。第一次把指尖搭在患者的腕上,她比对方还紧张。指尖下的微动,是弦脉、滑脉还是涩脉?书本上介绍的脉象有20多种,但要把那些生涩的文字转化成指尖微妙的感觉,绝不是件容易的事,她真怕第一仗就打输了。在心里暗暗给自己加油后,她凝神静气,仔细地把着脉,直到确信齐大妈的心脏不舒服是淤血痰湿引起的,才稍稍松了一口气。吃了她开的中成药,经过一段时间调养,齐大妈感觉好多了,亲自上门道谢,丽丽别提多高兴了。
从那以后,她的医术在不断实践中日渐精湛,在当地也有了一定名气。经她治疗康复的患者,经常会主动介绍更多的人来。开诊至今,她已接待患者5000余人次。而对于那些确实有困难的患者,她还主动减免诊费药费。
让心灵自由飞翔
采访中,柴丽丽一直保持着阳光般的笑容。她这种乐观开朗的性格,让不少患者都和她成了朋友。“我是他们的私人医疗顾问,他们哪有不舒服就给我打电话,平时没事了也经常过来和我聊天。”柴丽丽笑着说。
但你无法体会,她的笑容背后隐藏了多少痛苦。目前,她的病情基本稳定,但身体的疼痛却无时无刻不在折磨她。“坐着后背疼,躺着胯疼、耳朵疼,没有一种姿势能让我感觉舒服。”柴丽丽坦言道。但她却从未因此觉得沮丧,而是心怀感激地迎接每一个日出。她说,每一天对她而言都像是意外的收获,与其自怨自艾,不如活出精彩。她笑着说:“大不了明天我就‘挂了’,还能怎么样呢?能活到现在,我的每个‘今天’都是赚的。”
正是因为对生命的无比热爱,她总是尽最大努力把生活安排得多姿多彩。她爱好音乐、读书、刺绣、绘画,还是两家医学类网站的网络编辑,不仅与同病患者进行交流、结交了许多朋友,还利用网站资源搜集整理了许多宝贵的医学资料。
更让人惊讶的是,行动不便的她还经常去旅游。2009年5月,她第一次单独出门旅游,自己联系北京机场办理了残疾人登机手续,坐飞机去重庆。在飞机上,她特别兴奋,起飞降落时不少人胸闷头疼,她却沉浸在终于“飞起来”的喜悦中。那一次,她在朋友的陪伴下在重庆玩了一个月,著名的景点都去了。
上海、北京、石家庄……她坐着轮椅在向往的城市中游历,甚至还被朋友们抬着爬上了长城。“出了家门,哪都是风景。虽然上天没有给我一副好身体,但我想走得更远些”,柴丽丽由衷地说。
柴丽丽说,她眼下最大的愿望就是继续深造,报考研究生。因为中医博大精深,她现有的知识、经验实在微不足道。如果因为身体原因不能进入正规院校就读,她也希望能拜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中医为师,哪怕只是坐诊时让她在旁边打打下手也好。
“我是个没有明天的绝症患者,时间和精力非常有限,但我会在自己选择的这条道路上坚持走下去,努力学习更好的医术,帮助更多的人”。说出这番话的时候,这个坐在轮椅中连腰都直不起的姑娘,竟那样光彩照人。
柴丽丽在专注地为病人诊脉。
柴丽丽每天在床上看书,都必须坐在特制的小板凳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