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胶囊”引关注——市民青睐非胶囊药品
近日,央视曝光了国内9家药企的13种产品采用了铬超标的胶囊。一时间,“问题胶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而市民对于胶囊药的信任度也降到了冰点。记者在本地药店调查发现,虽然被曝光的“问题胶囊”已经难觅踪迹,但是患者坚决对各类胶囊药说“不”。
被曝光胶囊销声匿迹
4月23日,记者暗访了市内多家药店,在暗访到的药店中都没有发现“问题胶囊”身影,很多在售药品虽名称相同,但是生产厂家并非是被曝光的生产厂家。
在文化路上某药店,营业员为记者找了一遍,都没有发现问题药品。“我们前几天就接到了通知,通知问题胶囊要下架,不过涉及问题的那几种药我们从来就没卖过。”
记者前往附近规模比较大的另一家药房,在柜台上仔细寻找了被曝光的药品,依然没有找到相关批次的问题药品。药店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像羚羊感冒胶囊、诺氟沙星和阿莫西林这种常见药我们这里都有,但一直都是进的别的厂家的。”
记者还发现,现在除了问题胶囊身影难寻大部分药店的空心胶囊也已经销声匿迹,据工作人员称,“问题胶囊”事件后,空心胶囊就已经入库,不再销售。“空心胶囊原来也卖过,销量一般,大多数顾客买它是为了灌进中药粉末、蜂胶类的东西服用,被查出铬超标后我们都不卖了。”一家药房的工作人员说。
当记者询问哪里能买到空心胶囊时,某药房工作人员说:“你去小门诊看看,或许还在卖。”随即,记者探访了几家街头小门诊,发现这些小门诊也无一家售卖空心胶囊。
另据记者获悉,问题胶囊事件发生后,我市药监部门已对全市药品批发企业和药品零售经营企业批发、销售胶囊药品情况进行了安全督导检查,坚决防止不合格药品的销售使用,净化药品生产流通市场,切实保障我市人民用药安全。
市民青睐非胶囊产品
问题胶囊问题曝光后,引发了市民对胶囊药物的忧虑。记者暗访中发现,药店内胶囊类的药品销量都有明显的下降,同样成分、同样药效的情况下,病人大多都选择片剂或者冲服的药品。“相比以前有所下降,来买药的市民多倾向于购买丸类、片剂或冲剂类的药物。”某药店销售人员告诉记者。
正在药店内选药的市民李女士告诉记者:“被曝光的那些肯定是不会买的,但是这么多种胶囊不可能每种都经过检测,安全起见还是买片剂放心。”
市民韩先生看完病拿着医生开的处方取药,可是在发现开的药大多数是胶囊后,韩先生把药全部退了,并拿着处方找到医生要求重新开药。对此,医生表示理解,并重新为韩先生开了新的处方:“吃药就是要让病人能放心治好病,现在人们害怕吃了之后反而会有副作用,因此拒绝服用胶囊药也是可以理解的。不过有些药品只有胶囊状的,希望病人还是要以治病为先,不要盲目地拒绝,以免因此导致病情加重。”
除了非胶囊类药品外,市场热销的还有所谓“铬快速检测试剂盒”。记者在网上看到,各种试剂盒号称5分钟内就能检测出铬元素,价格在50—200元左右。市药品质量检测部门表示,检测铬的过程相对复杂,并不是几分钟能辨别出来的,建议消费者不要盲目购买此类产品。
拆开胶囊只吃颗粒不可取
“问题胶囊”事件后,一些网友和市民为抵抗“问题胶囊”发明了一些胶囊药吃法。“既然胶囊壳有问题,把壳剥去,直接用水冲服不行吗?”“不行就用馒头包着药粉末吃”……这些吃法是不是科学合理呢?对此,记者采访了河北联合大学附属医院的郑医生。
“这些吃法是绝对不可取的。”郑医生说,胶囊在胃肠液中分散快、吸收好,胶囊壳可保护药物免受湿气和氧化作用,所以胶囊壳并不是可有可无的。“不同的药物具有不同的PH值,对人体的食道和胃粘膜等薄弱环节具有不同刺激性,直接服用可灼伤,而使用胶囊就能起到保护食道和胃粘膜的作用。此外,有些药物味道怪异,直接食用易吸入气管导致呛食。而有些是为了不影响药物疗效,防止直接在口腔中被唾液分解。所以,胶囊药是不能随便拆开吃的。”
链接
如何鉴别“问题”胶囊
工业明胶做的胶囊和药用明胶做的胶囊有三大差异:
质脆:一般工业明胶杂质多,所以胶囊一捏就碎、一碰就碎。
色艳:工业明胶做的杂质多,厂家会多加香精、染色剂来掩饰杂质,所以颜色越鲜艳越有可能是工业明胶。
口松易拧:工业明胶做的胶囊质量、材料、工艺差,胶囊口是松的,容易拧开。赵春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