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不让这些孩子掉队!
——路南区胜利路小学关爱外来务工者子女纪实
灿烂的笑容,开心地奔跑。
(黄岩 董钧 摄影报道)“我是安徽阜阳来的!”“我家是四川南充的!”“我来自河南周口!”“我原来住在承德围场!”……在路南区胜利路小学,问起孩子们的家乡,孩子们会说出一串他乡地名。
坐落在小山附近的胜利路小学,是我市中心区接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较多的学校。在全校470名学生中,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占了近300人。因为学校的地理位置和良好师资,让胜利路小学成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上学的首选。
对于学校而言,教学环境、师资力量都没有问题,教学的难点在于,这些插班生所学课程的进度不同、课本不一。他们来自全国11个省市自治区,不同的教学大纲造成了不同的教学进度,有的留守儿童在当地上5年级了,连一个英文字母都不认识,这就给胜利路小学的教学带来了相当大的影响。
“我们要想尽办法,不能让任何一个孩子掉队!”校长陈斌的话,代表了全体教师的决心。
针对这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校领导和老师们可是费了一番心思和力气。好多孩子来唐山之前,没有学过英语,任课老师就利用课余时间,从字母开始来给他们补课;有些孩子年龄大了,班主任就和家长结合,让家长监督孩子每天必须补习半小时课程;在课堂上,老师有意识地提问这些孩子,锻炼他们的胆量和能力;为了激励他们的信心,任课老师自己花钱买来奖品、奖状,给他们发“进步奖”;在评选先进时,当地与外地同学一视同仁,大家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
这些孩子的家长,大都是做小买卖的,起早贪晚是常事儿。发现有的孩子没吃早饭,老师们就赶紧到外面给孩子们买回来;晚上放学,有的孩子住的较远,当爸妈的忙生意没空接,老师们就顺带着给送到家;有的孩子粘着老师给补课,老师们就陪着孩子忙到万家灯火时。
在胜利路小学领导和老师的精心教学和细心照料下,这些略显羸弱的幼苗,茁壮地在唐山成长着。“妈,我的英语考试,这回终于及格啦”“妈,小杰说我是东北地瓜,老师批评他了”“爸,我和路南区的同学,一块儿评上三好生啦!”看到孩子的进步,那些外来务工人员心里边像是吃了蜜。学校组织个什么活动,这些家长可积极啦,宁可耽误点儿生意,也都准时出席。
又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正在上课的四·一班的门开了,一位脸蛋红红、眼神羞怯的小姑娘,跟在校长的身后,走进了教室。“同学们,这位是你们的新同学,以后就和大家共同生活了,大家欢迎吗?”校长的话音刚落,教室里就响起了欢呼声:“欢迎新同学!”在小伙伴们的掌声里,这位来自甘肃天水市的小姑娘,忸怩着坐在课桌前,开始了她在第二故乡的新生活……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