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处的皮影艺人
在大山深处的迁西县滦阳镇黄石哨二村,75岁的张春海是一位有着50余年皮影艺龄的老艺人。
张春海与皮影结缘始于上世纪60年代,当时18岁的他还在生产队的互助组。大队选拔几个年轻人去学皮影戏,张春海是其中一个。寒来暑往,坚持下来的只剩下他一人。
在张春海家里的影棚里,记者看到了码得整整齐齐的几个大木箱。打开箱子,15本折子戏的纸张全都泛黄了,20多部手抄本,全是竖排字体。据张春海介绍,他经常是晚上唱影,白天抄书,在抄的过程中还要不断修改故事细节,好让演出更生动有趣。
说到皮影人的制作过程,张春海用了“精心”这个词。从采购驴皮开始,整个过程要经过刮皮—浆皮—画影—刻影—上色—上漆—组装7道工序。刮皮子最难,手劲分寸的拿捏极其重要,没有真功夫是不行的。刮完皮后要将皮料切块,打磨,接下来是描绘图样(画影)。
说起皮影制作技艺,张春海如数家珍:50年来,影人由8寸发展到1尺2、1尺5、1尺7。1尺7的整棚大影人是他的创造发明,他用玻璃镜子,放个手电,一点一点描画,摸索出来了一种新皮影样式。现在,做影的人越来越少了,张春海成了京津地区有名的制影艺人。
张春海说,现在很多制作皮影的原材料已经很难找到了。就拿颜料来说,要去天津和北京的老店购买,透明水色用狗牌的效果最好。他自己做影人,一个头件成本要100多元。在他这里购买影人,得提前3个月预订才行。如今,制作影人成了张春海的重要经济来源。
现在,他的团队共有8个人,平均年龄在65岁以上,迁西县就他一个。每次演出,都在3个小时左右,吹、拉、弹、唱,演出时张春海感觉不到累,但等演出结束了,浑身就像散了架一样。
张春海先后收了两个徒弟,最后都没能学有所成。现在,张春海最大的心愿就是将皮影演唱和制作技艺传承下去。 永生晓彬丽华文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