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院士”故园情——专访地质学家张文佑之子张肇西院士
□本报记者 王雪漫
在我国群星璀璨的院士群体中,唐山籍的“父子院士”张文佑、张肇西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父亲张文佑(1909—1985)是我国著名的大地构造学家,断裂体系与断块大地构造学说的奠基者和创始人,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第一届院士。儿子张肇西是著名的粒子物理学家,以Bc介子和J/ψ粒子的研究闻名于世界,2011年12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近日,在张肇西院士的姑姑张文云的帮助下,记者电话采访了这位始终心系家乡的院士,听他讲述了他和父亲两代院士对故乡的浓浓深情。
“大地之子”倾情大地
张文佑1909年8月出生于唐山礼尚庄。1930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被唐山交大(唐山铁道学院的前身)、北大和清华三所大学录取。“父亲最终选择了北大地质系,因为那里不仅有他仰慕已久的中国地质学界的创始人李四光,而且他希望学地质采矿,走实业救国之路。”张肇西说,在北大,父亲如愿以偿地跟随李四光学习地质,并成为最优秀的学生之一。
中国复杂的地质构造仍然充满许多未解之谜,深深吸引着张文佑。他在潜心研究了老师李四光的地质力学理论,并结合地质历史的观点以及他几十年积累的我国大地构造调查研究的认识和心得,提出了断块构造学说。“父亲的断块学说,与李四光的地质力学说、黄汲清的多旋回学说、陈国达的地洼学说并称中国地质学界地质构造学说的四大学派。1959年,父亲还主编了《中国大地构造图》和《中国大地构造纲要》两部专著,这是国内外最有影响、最详细阐述中国大地构造的著作。”说到父亲的这些学术成就时,张肇西情不自禁地流露出对父亲的钦佩。
在从事地质研究的51年间,张文佑始终奔波在野外,他的足迹遍及祖国的山川、湖海以及世界各大洲,被人们誉为“大地之子”。张肇西慨叹父亲把自己毕生的精力都奉献给了大地。在他的记忆里,父亲时常出差在外,走时背包里总是装着锤子、放大镜和指南针三件宝贝,回来时则装满了石头(岩石样品或标本)。 “父亲每逢乘车外出考察,总是同司机并排而坐,尽管汽车飞驰,景物一掠而过,他却总能将沿途的地形、地貌、高度一一记录下来,一张张地质剖面图准确无误地勾勒在随身携带的工作记录本中。”
在张肇西的家里一直珍藏着一张发黄的报纸,那是1947年张文佑应邀在美国盐湖城做学术报告时当地报纸的报道。报纸详细报道了他对西方当时的“中国是贫油国家”断言的批驳,并预言,中国不仅很可能有着丰富的石油资源,还将会发现蕴藏丰富的工业发展所急需的矿藏。“父亲的报告曾引起西方世界的一片哗然。但仅仅几年后,父亲就亲自在我国找到了铀矿,之后又参加了我国发现和开发大庆油田、胜利油田的工作。这些都印证了父亲当年展望的正确性。”张肇西说,父亲因参加大庆油田发现过程中的贡献,作为中国科学院的第一代表人而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长年的野外工作使张文佑的身体变得越来越差,1960年,严重的肺病使他不得不住院手术,可身体稍一恢复,他就又出发了。 “去世前夕,他还在为山西煤炭基地勘察地下水资源奔波。正准备出发时,父亲遇到了他的好朋友、我国的数学大师华罗庚先生。华罗庚担心父亲的身体,曾力图劝阻他不要去,可父亲还是冒着漫天风雪,驱车赶往晋北高原。”张肇西说,1985年,父亲终因肺部疾病复发,停下了他跋山涉水的脚步。为了悼念这个令人尊敬的朋友,华罗庚先生怀着悲痛的心情写下了《悼张文佑》:呜呼文佑,树立楷模,学而优则用,用于为民造福。学而优则创,求新路,多发明,文佑无愧,实鉴我心。
父亲教诲引领奋斗征途
张肇西1940年7月生于广西,是张文佑的长子。1963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并考取了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的研究生。张肇西说,是父亲的教诲影响了他的成长和人生志愿的选择。“在公众眼里,父亲是著名的地质学家。在我眼里,他就是一个为事业不知疲倦地奋斗、宽厚的父亲。”每次回忆父亲,张肇西都会潸然泪下。
“在家里,父亲从来不督促我学习,强迫我做任何事情。父亲每天回到家中,总是忙于他的工作,不是趴在桌上翻看书籍,就是坐在椅子上垫上一本硬皮书写些什么。”张肇西说,父亲的这种严谨治学的“身教”,为他和姐弟做出了榜样,让他们姐弟从小就自觉地养成了勤奋学习和工作的习惯,并在各自的岗位上取得不俗的成绩。姐姐张之立毕业于清华大学,为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已退休),弟弟张肇良大学毕业后定居美国。
张肇西说,在成长过程中,对他影响很深的是父亲每周都要开展的家庭学术讨论。“那时我们兄弟姐妹都在学校住校,若周末回家,父亲就主动和我们探讨科学问题,开展家庭学术讨论。父亲总是以提出或者向我讲解地质方面观测到的、能够关联到物理的问题作为我们讨论的开始。尽管父亲的工作领域是地质学,我的研究工作是理论物理,但这并不妨碍我们能够深入地对问题展开畅所欲言的讨论。”张肇西回忆道,在家庭学术讨论中,父亲特别介绍了他总结出的科学研究的十六字经,即:敏于观察、勤于思考、善于综合、勇于创新。 “当回顾和总结我自己研究工作的经验时,我确实感到我所取得的这些成就很是得益于自觉地运用父亲的‘十六字经’和他的经验。”张肇西说,在与父亲探讨科学问题过程中所学到的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让他受益终生。
张肇西院士有个温馨、幸福的家庭。同样从事物理研究的妻子赵理曾也系出名门,赵理曾的父亲赵九章先生是我国“两弹一星”23位功臣之一,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空间物理学家,我国现代气象学和人造卫星的奠基人之一。两位名人之后在工作中勤奋、严谨,在生活中却始终低调、质朴。张肇西说,父辈是他们的榜样,他们要像父辈一样做人、做事、做学问,把父辈爱国敬业的精神传承下去。
两代院士故园情深
“唐山是我们的根。”张肇西深情地说,他的父母都是唐山人,尽管后来父母都因求学而离家,可浓浓的乡情像一根线,始终牵着他们的心。张肇西记得1976年唐山大地震发生后,父母忧心如焚。震后不久,年逾古稀的父亲不顾劝阻,坐着吉普车来唐山实地察看,分析震情。不仅如此,父亲还让从事地震研究的女儿也亲赴唐山,父女俩都对地震预报和预防工作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和父亲一样,张肇西对唐山也有着一种“走到哪里也难以忘怀的情感”。 “我在唐山礼尚庄小学上过一年学,老家的影子,至今还留在记忆里。”张肇西说,家乡的每一点变化,他都牵挂在心,家乡的有关信息,他都格外关注。“这几年每次回家乡,总是有不同的感受。唐山的变化实在太大了。”张肇西说话的语气中更多的是自豪,这种自豪感发自肺腑。对家乡的未来,他也充满了美好希冀:“希望家乡能够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步伐,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做强高等教育,我很愿意为家乡的发展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相信家乡未来潜力无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