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让名校与名城共成长
——唐山一中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纪实

一中参加创新大赛的学生在比赛现场合影。吕雄伟摄
(本报记者志远)
在刚刚结束的第27届河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唐山一中学生力挫群雄,再创佳绩。62项作品获得了省一等奖,98名学生摘得金牌,金牌总数占全省金牌数的近三分之一,实现了四连冠。其中,一个学生项目和一个教师项目将代表我省参加全国决赛。与去年相比,一等奖项目增加16项,获金牌人数增加30人,有98名学生获得高考加分资格。
创新大赛硕果满枝头
唐山一中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大赛,并不是培养拔尖、高科技人才,也不是培养诺贝尔奖获得者,而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动手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一名学生下课玩纸飞机,飞机的飞行状态引发了他的思考。为什么有的飞机飞行的距离远、有的能流畅转弯?这名学生用大量的、不同的纸张、不同的叠法、无数次的试验,总结了纸飞机的飞行规律,写成了创新论文,并获得了省一等奖。我们不能断言,这名学生将来能对航天航空事业做出巨大贡献,但创新大赛培养了他的独立研究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这对其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刚刚获得第27届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金牌的赵原说:“这次创新大赛的经历,使我终身难忘,是我的一笔宝贵的财富。创新大赛让我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我的创新能力、社会实践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各方面的素质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感谢学校给了我这个展示自己的机会,提供了实现梦想的舞台”。
获得第27届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金牌的郭子绪,在家观察爸爸给鱼缸换水时,看到爸爸用虹吸原理给鱼缸换水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容易把水吸到嘴里,很不卫生。他以此为创新起点,经过多次试验,发明了鱼缸换水器,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实用性。
通过科技创新大赛,学生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也体会到了团结的力量。在省决赛现场布展过程中,展板太高,挂不上去,旁边的同学就帮忙,在互助协作下,高质量地完成了布展任务。虽然选手之间是竞争关系,但并未疏远、敌视对方,而是建立了友谊。
通过答辩,学生们增强了临场发挥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在公开展览中,选手们热情地向每一位评委、观众介绍和讲解,虽然很累,讲得口干舌燥,他们却很充实,很快乐!
现在,就读于湖南大学的曾旸说,到大学后,自己才真正理解一中的教育模式是很适应社会的一种模式。在各大学的学生会、社团中,一中毕业的学生,有的是学生会主席,有的是社团领导人。可以说,一中毕业的学生是最活跃的大学生骨干。曾旸在一中时,他所做的《唐山近代工业遗产的现状及开发保护调查的研究》先后获得第二十四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和第二十四届河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
学生的创新作品,以其科学性、创新性和实用性的特点受到国内相关专家的肯定和好评。部分作品在委托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天津市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和山西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等国家一级科技查新机构的审查过程中,专家们搜索了包括中国科技成果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专利文摘数据库在内的国内几大数据库及网上资源,没有找到类似的研究成果,在最终出具的查新报告中明确标注了“此成果在国内无同类研究,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一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每年都会组织校科技创新大赛和研究性学习活动,鼓励学生不断探索发现、感受科技创新的乐趣。科研处、教务处和高二年级部通力合作,使全体学生加入到创新活动中,提高了参赛作品的质量和水平。学校每年都要进行创新大赛专题培训,向学生讲解创新大赛有关事项、学生历届获奖情况及如何选题、怎样进行研究等问题,为学生参与创新大赛、开展课题研究指明了方向。
教师创新获得新突破
2010年,由安秀谊等老师申报的科技实践项目《科技英语——开拓学生国际视野》在第25届全国科技创新大赛中荣获铜奖。2011年,由一中老师申报的科技实践项目再获佳绩,耿立平等老师的《“名师与名家”携手打造的科技实践学习活动》和李思颖等老师的《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实践活动》均荣获省金奖,并代表我省参加全国第26届科技创新大赛,分获全国银奖和铜奖,为学校赢得了荣誉。2012年,周艳红等老师的项目《在英语学习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科技实践课程》获得第27届科技创新大赛省一等奖,并将参加全国比赛。
以上老师获奖的项目是他们在高一开展的选修课教案精华的体现,展示了一中的校本课程实践成果,为学校今后进一步开展校本课程研究与实践指明了方向。一中的校本课程开发起步早、理念新,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与创新,符合教育的规律,同时也适应了社会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着力提高学生的科学创新能力,使学生真正能够得到全面发展。
献计献策创新无止境
许多学子充分利用业余时间,投身社会实践,用自己的课题研究服务社会,回报社会。在近两年的“献计献策”活动中,学生依据其创新大赛作品所提出的建议均被采纳并获表彰。
2009年,刘悦、孙瑀蔓同学的《关于高起点建设南湖生态城的建议》和马冉同学的《关于整顿我市交通秩序的建议》均荣获市委献计献策活动银奖,孙瑀蔓现已成为唐山首位北大录取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学生。
2010年,王怡然提出的《关于建立家庭式老年社区的建议》,成为我市唯一获得献计献策活动金奖的在校学生。她说:“学校开设的选修课对我影响最大。有了选修课,我们的知识面更广了,视野更宽了,技能更强了,各方面素质也都提高了,不再是死读书和读死书了。”
许多学生的创新作品还得到党政机关及相关职能部门的肯定和采纳;王桐所做的《唐山市饮用水源地(陡河水库)热影响防治对策可行性探究》得到了陡河水库管理处领导的高度重视;于航撰写的《唐山市安全生产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为市安监局提供了借鉴。
生活实践小小科学家
全国“明天小小科学家”是一项在创新大赛基础上推荐优秀选手参加的评比活动。每位参赛选手不仅要有自己的科技创新成果,而且必须品学兼优。
高二时,邬洋骨折后,在医院里的她将自己过去的想法变成了现实。在父亲的帮助下,发明了“腿部肌肉训练仪”,并以其实用性、科学性和创新性经过省科协遴选、推荐,再通过全国的初评、复评等层层选拔,最终代表河北省参加2010年全国第十届“明天小小科学家”比赛获得铜奖,填补了我市在这一赛事获奖的空白。
2011年,李佳凝同学凭借优秀的科技创新项目和优异的成绩进入第十一届全国“明天小小科学家”决赛,并获得铜奖,为一中赢得了荣誉。
市长奖项鼓励再创新
2009年,我市设立“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这是全市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的最高荣誉奖项。一中8名学生获首届创新市长奖。2010年,一中9名学生获创新市长奖,其中曾旸、齐佳宏、刘宇家、李振坤和樊润然等5名同学均因优秀的科技创新大赛项目获奖,创造了新的历史。2011年,邬洋、张雨晨、杨楠、刘浚和杨朝晖五位同学凭借出色的创新项目,包揽了全部5个高中奖项。
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国鹰在第一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颁奖大会上,对学生们提出了三点希望:希望你们养成终身学习、不断思考的良好习惯,培养创新思想,提高创新能力,为将来成长为科技创新人才奠定坚实基础;希望同学们始终保持敢想、敢做、敢于创新的进取精神,勇于探索大自然和社会的各种奥秘,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力,积极投身创新实践;希望同学们发扬团队精神,互相学习,互相支持,加强合作,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勇攀科技高峰。
拓展视野名家进校园
“名家进校园”系列活动也是一中办学的特色内容之一。每两周从国内外知名高校或社会聘请一位名家给学生作学术报告。北大超导专家,清华、复旦等多位专家学者,以及资深外交官、国家一级演员等与学生面对面地互动交流。清华大学教授夏群生作了《汽车技术与经济》、北京大学超导专家郭建栋作了《物理学照亮世界》、复旦大学药学院院长朱依谆作了《小药丸里的科学大道理》的主题演讲,进一步开拓了学生们的视野。被北大录取的孙瑀蔓说,自主招生面试时,其中一道题就是专家讲座中讲过的内容。
森林教育发展多元化
一中校长刘长锁讲了一个故事。1985年,牛津大学有着350年历史的大礼堂20根横梁已风化腐朽。每一根横梁都是由巨大的橡木制成的。为了保持大礼堂的历史风貌,只能用橡木更换。此时,要找到20棵巨大的橡木很不容易。如果有可能找到,每一棵橡木至少要花费25万美元。这令牛津大学一筹莫展。这时,校园园艺所汇报,350年前,大礼堂的建筑师已考虑到后人会面临这样的困境,当年,就在苗圃种植了大批橡树。如今,每一棵橡树的尺寸都远远超过了横梁的需要。这是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故事。一名建筑师在350年前的用心和远见,正是我们今天的教育应该遵循的先例。我们的教育也要像种植橡树一样,摒弃急功近利的观念,要使中学教育真正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刘校长说,教育成功与失败,须看未来二十载。
每年高考结束,都会听说各地考生撕书泄愤的事。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是什么?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学习已经成为学生极不情愿又不得不倾尽全力做的一件事。怎样才能摒弃应试教育的弊端?让中学教育成为学生人生发展中的重要一步?是刘长锁校长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为了廓清教育急功近利的迷雾,刘长锁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面发展,铸就铁肩学子,培育创新英才,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
一中的选修课已经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特色内容。高一学生可以选修书法、法语、交际舞、小提琴、京剧、评剧等课程,对培养学生各项综合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还记得刘校长的一句话“我们的学生都很阳光,素质教育不怕比,应试教育不怕考”。
相比之下,一中的学生关注社会、关注实践、懂得担当、懂得感恩,有创造力,在大学、在社会上都很出色,很受欢迎。
一位跟随孩子到北大参加自主招生考试的家长回来说,同去的考生中,北大教授最喜欢唐山一中的。一些面试问题,一中的学生对答如流,而有些学校的学生说不出令教授满意的答案。有些问题根本就没有标准答案,就看学生能否自圆其说、言之有理。
清华、北大等名校对一中格外青睐。每年的自主招生,清华、北大、复旦等名校都给一中很多名额,通过自主招生、校长实名推荐、保送,很多一中的学生进入到知名大学。2012年,清华、北大等30余所一流高校给予唐山一中自主招生推荐名额。130余名高三毕业生凭借优异的表现和较强的综合实力,顺利获得降分录取资格。
一中已成为清华、北大、人大、复旦、北航等国内几十所一流高校的优秀生源基地,并获得清华、北大、人大、复旦、同济、哈工大、山大和重庆大学8所高校校长实名推荐资格。
每年,一中有大批毕业生被国际上的名牌大学以及国内的北大、清华等名校录取,被美国SAT学习中心CEO称为“中国最好的高中”,被新东方董事长俞敏洪先生誉为“中国十大名校”之一。2009年,一中被中国科协评为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基层赛事优秀组织单位。由于在科技创新大赛中的突出成绩,2010年,中国科协确立一中为“中国科协科技工作者调查站点”,一中由此成为省教育系统(包括高校)获此殊荣的4所院校之一。2011年,校长刘长锁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改革创新杰出校长”。
正如校长刘长锁博士所说,在“森林式”教育的指导和培养下,唐山一中的学生不是高分低能的庸才,不是智胜德衰的歪才,不是身体孱弱的废材,而是具有远大抱负、强烈社会责任感和独特优势的有用人才。唐山一中正在“森林式”教育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