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雨具 “湿”了文明
(记者倪大辉)昨天,市民李先生致电本报“有奖举报道德领域突出问题”新闻热线,反映不少市民雨中乘公交车时,图一时方便,不为他人着想,未妥善处置雨具,弄湿了其他乘客的衣服和车厢、座椅等,不仅有失文明,还很危险。
本报记者立即冒雨采访,观察市民在公交车上处置雨具的情况。记者在市委站乘坐一辆18路公交车,看到一名乘客把湿漉漉的雨伞直接放在身边的座位上。后来陆续上车的乘客走近座位时都会先看看、摸摸,如果上面有雨水,大多无奈地站在一旁。
随后记者扫视了一下车厢,发现凡是空着的座位,不是被湿雨伞占着,就是留有一滩水。
车厢中,很多乘客手里拿着雨伞、雨披挤来挤去,也不管雨水是否蹭在其他人衣服上。还有些乘客将雨伞散放着垂直向下握在手中,雨水滴滴答答地淌到车厢地板上。一位年纪大一些的乘客认为,车厢地板被湿雨具弄湿后,乘客尤其是上了年纪的乘客就要非常小心,否则很容易摔倒,存在安全隐患。
究竟该如何处置滴水的雨具?采访中有市民表示,雨天出门携带雨具的同时应该带上伞套或塑料袋;乘公交车或在其他公共场所,要把雨具放到伞套或塑料袋里,尽量避免弄湿他人衣物和车厢座位。此外,公共场所门口应该设置伞架,供市民暂时放置还在滴水的雨具,公交车内也应该放置专供放雨具的桶,供没带伞套或盛放雨具塑料袋的乘车人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