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与羞耻和内疚相处
“什么什么,拉屎撒尿竟然和我的人格拉上了关系?”6月2日上午,晚报-索菲亚智慧家长课堂座无虚席,不少读者只能坐在两旁的过道上。当晚报心理专家团专家,资深临床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主任医师、教授张慧莉讲到人的羞耻和幼儿肛欲期(1.5岁到3岁)拉屎撒尿过程中,母亲对其的照顾有关的时候,读者们哗然了。
其实,听过晚报-索菲亚智慧家长课堂的朋友都知道,张慧莉老师讲课最大的成功,就是能够将深奥的精神分析翻译成大家都能听得懂的语言。于是在大家的疑惑声中,张老师再次开始了她智慧的解析。
“比如,你的孩子两岁了,早起尿床了,坐在床上看面前湿了一大片,你觉得他是一个什么心情呢?不好意思?胆怯?其实,他很难受,这是他天生的本能的感觉。因为他不会像我们大人似的掩饰,比如用被子把湿地方盖上,或者用身体挡着,不让妈妈看见,这些他都不会。坐在那里,他也会觉得他做得不太好。还有一个感觉就是妈妈要说我,妈妈要发火。所以,这个孩子坐在那儿,就很无助很无奈,结果我们的妈妈往往就真的发火了。因为我们本能的反应就是愤怒生气,你根本考虑不到那么小的孩子是个什么感觉,你只管宣泄你的愤怒,然后你会训斥他,更严重你会打他,那这时候孩子的感觉是什么?就是羞耻。”
张老师指出,幼儿在1.5岁至3岁时最容易让父母训斥的就是大小便的过程,因为孩子脊髓发育还不成熟,孩子自己还不能控制大小便。所以,这时孩子更多的表达是有了羞耻感。而且,孩子会把这个羞耻指向自己。因为孩子还意识不到,妈妈说我,是妈妈不好。这时,最可怕的就是他会想,我坏,我不好,我让妈妈生气了。试想,如果我们的孩子从1.5岁到3岁,在包括除了大小便之外的其他事情上,不断地重复遭到妈妈和周围人的负性评价、训斥责骂,这个孩子会怎么样呢?就会越来越羞耻,越来越觉得我不好。长大了以后,就会给他的人际关系带来相当大的影响。适度的羞耻是应该有的,这样才能促进人进步。但过度羞耻就可能造成一些问题,比如患强迫症、焦虑症的大多是高羞耻感的人。
在当天的讲座中,内疚也是一个重要的主题。张老师说,羞耻与内疚是两种重要的自我意识情绪,是与自我有关的复合型负性情绪,共同的情绪表现是厌恶、害怕、痛苦、害羞等。一般来说,在社会标准、社会准则和社会道德之内,我们容易出现负性自我评价更多的是内疚,而我们对自我的负性评价更多的是羞耻。羞耻的人往往比内疚的人还要痛苦。
如果你身边有一个好攻击的,出了事总是指向别人的人,他很可能就是一个羞耻心强的人。因为,他是在用攻击、责备他人,来提升自己的控制感。当然,也有羞耻心强的人,一遇事就回避。这是源于我是坏的,我无能,我什么事情都做不好。
往往羞耻感强的人,都是源于这样两种现象,第一,从小被父母控制。第二,从小被父母过度溺爱。
至于内疚的产生也有两种可能,一是,他违反了基于给予和接受两者平衡的互惠原则,但如果我欠了你的,我会内疚;另一个是他破坏了另一种存在的价值或利益,这种破坏行为不管是客观上真实的还是个体主观上认为的,都会引发内疚的负性体验,造成我们的内疚。
张老师提醒说,生活中我们有的人确实属于过度利他,就是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我都死乞白赖要帮助你。从精神分析的角度说,适度利他是有用的,但过度地利他,就是在满足我自己。即通过给别人来满足你从来没有得到过的愿望。所以,我们在跟人家相处的时候不要过分利他,不要造成人家内疚,我们要去觉察,我这样做是不是合适?我这样做会不会给他内疚的感觉?要充分考虑到对方的感受。 记者建英晓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