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燕赵都市报冀东版见习记者刘阳 师源 李晋陶
一箱子磁带,一箱子光碟;从2001年时的小小秧歌队,到2012年的广场舞;从一二十人的文艺团体,到200多人的自由舞蹈;11年间,张继山、郑胜英夫妇的身影总是忙碌于服务大众之间,每天傍晚7点一刻准时带着自己的“老朋友”来到附近的小公园放起音乐,供大家跳舞娱乐。从一开始的录音带到现在的光盘,从普通家用录音机到现在的组合音响设备,11年多,风雨无阻,无薪资,无报酬,到底是什么动力让这两位老人一直坚持到现在呢?
乐在其中,自掏腰包组织社区舞蹈
2012年6月3日,下了一天的雨到傍晚都没停下,老两口商量,今天广场应该没人要去跳舞,就打算不去放音乐了。没想到,8点钟街坊们一个电话打过来,招呼他们。“成,咱们接着放!”老两口又推起设备小车,去公园里开始了当天的“工作”。
张继山、郑胜英老两口今年64岁,是唐山市丰南区光明楼的退休老人,从2001年至今,一直自带设备组织邻里街坊在社区公园跳舞。最初带着大家扭秧歌,是出于两位老人的个人爱好。张大爷小学、中学都是体育委员,而郑大妈则一直爱好文艺,唱歌,跳舞,扭秧歌,朗诵样样都行。“现在重新拾起自己的爱好,一是服务于大家伙,二是丰富自己的老年生活,乐在其中啊。就是共同的爱好让我们走到一起的嘛!”郑大妈看着自己的老伴说,眼神里满满的幸福感。
在一份2001年的录像里,郑大妈带领着20多人跳着自编的秧歌舞,舞姿欢快活泼。当时,她白天在家操持家务,傍晚就在小区附近的小公园内带领大家扭秧歌、跳舞。到了2002年,张大爷也提前离岗退休在家。见到每天傍晚周围社区的邻里街坊吃过晚饭之后都会来公园里散步,张大爷心想,不如把大家伙聚集起来一起跳跳舞,那该多好。从那以后,这项活动就从来没有间断过。
“自己是真的喜欢文艺,所以就坚持了下来。”张大爷微笑着说道,“你们要是不提,我还真忘了已经这么多年了。”说着,张大爷高兴地抱出两个箱子,小心翼翼的打开,好像是对待最疼爱的宝贝一样,“你看,这些就是我和你大妈给大伙准备的伴奏带。有时候演出我还给他们刻碟,当做留念。”秧歌,探戈,伦巴,慢三,平四,广场舞……记者看着这两箱子宝贝,粗略的计算了一下,最少有50盘磁带和20张光盘。十多年的光阴,就积淀在了这里。
无怨无悔,服务群众十几年
无论冬夏,每天晚上7点半之前,张继山夫妇就会带着音响设备,来到广场为大家播放音乐,组织大伙跳舞。到晚上九点多,公园的人走得差不多了,两位老人才把设备收拾好,推回家里。从第一台录音机、第一盘磁带开始,每天晚上都会有人参与进来,从一开始的几十个人,慢慢扩展到现在,最多的时候能有两百来人来跳舞活动。
“刚开始,条件还比较简陋,就用了一个小录音机放音乐,有时候还听不太清楚。录音机一年也要用掉不少电池,我们就自备了充电电池。这样既可以循环使用,也不会给大伙造成什么负担。”郑大妈告诉记者,“02年刚开始办的时候,就有30多人和我们一起学。舞蹈动作都是我编排的,虽然简单,但是大伙学的可认真了。我们那时还经常被邀请代表社区去表演呢。”
“后来条件越来越好了,以前用的磁带被光盘替代了,广场舞也流行了起来。我们就在网上学了舞蹈动作后之后,教给大家。小区的建设也慢慢好起来,有了更大的广场,慢慢的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我们的队伍当中。”张大爷很自然地接过老伴的话头。
“有时候也麻烦!但我们还是去,不想让大伙儿失望呗。”郑大妈说,家里常常来客人,要一起吃个晚饭,时间上难免冲突。“刚刚做好了一桌子饭菜,看时间到了,我就得把设备给大家伙送到公园去,把设备给大家调好,我再回来照顾客人。”
“我们为这个活动啊,是付出心‘血’的。”聊得稍微熟悉一点,张大爷笑呵呵地让记者看了看自己的右手拇指,指甲上有一道明显的伤痕。“有一次,我们俩抬音响,一不小心正好砸到我的右手大拇指上,整个指甲都被砸掉了。后来大家听说了这件事情,还来我家看我,买西瓜呀、凑钱让我去治呀,有个十来岁的小学生也要捐20块钱。”张大爷和我们说,钱当然没要,但这个事情让他很感动。
张大爷知道有的城市和地方放音乐和教跳舞都是收费的,他觉得市场经济条件下无可非议,但他自己却并不愿意这么做。“我们俩都是党员,有一些老的沉淀。现在社会人们‘无利不起早’,但我们俩就想为群众服点务,总的来说,就是一种朴素的感情,这种朴素来源于奉献大众,我们也是为大家服务的志愿者。”
忍受非议,实际行动感人心
不是自己分内的事,一直坚持着做下来,总会要面对一些不理解的声音。孩子们以前挺担心他们的身体,总不愿意让老人干这活,甚至说,老两口是不是疯了啊。但是后来,孩子们见他们老两口过的挺好的,也就不再说什么。
真正曾让他们难过的,是曾经被人们怀疑借此牟利,说风凉话。有人曾质疑过他们组织大家跳舞这件事儿:他们怎么会平白无故给大伙花钱舞蹈带,演出完了还给刻碟,还教大伙跳舞,组织大家健身?肯定是社区给他们开工资了,不可能白给咱们花钱!听到这样的话,张大爷心里很不好受,反复琢磨怎么自己掏腰包为大伙办的好事,在别人眼里却成了是为了要赚钱才会去做的事儿了呢?想不通的郑大妈因此还生了一场病。郑大妈劝大爷说:“没事的,日久见人心,咱们问心无愧,把心放宽了吧。以后他们会懂的。”
日子一天天的过去了,所有的不理解和不明白都在张继山夫妇点点滴滴为大家服务中慢慢淡去、消失。11年的时间,换来的是大家的尊重和敬佩。
“这老两口,得去评感动丰南人物了!”日久见人心,当人们知道了事实,坊间的议论就不一样了。经常参加跳舞活动的刘女士记得,有一次突然下雨,张大爷在收拾音响回家的路上被滑到,胳膊摔骨折了。后来,社区里的邻居听说了这件事情,纷纷去张大爷家里看望他。“这么多年,真的非常感谢二位老人天天的为我们准备音乐,说实话,这些事情我们年轻人都做不到,真的很佩服他们。”
“为群众服点务,老百姓尊重你,人缘儿好着呢!”得到群众支持的郑大妈非常自豪。每逢社区里组织文艺活动,只要老两口一招呼,大家都会纷纷响应。群众们也很信服老两口,受他们的影响,这么多年来,虽然社区公园里的场地有限,但是参加不同活动的邻里街坊们从来没有拌过嘴的。
“我们还有赞助!”张大爷略带神秘地对记者说。原来,居住在附近小区的一位领导被其乐融融的社区活动所感动,看到张继山夫妇的音响设备太简陋,主动联系丰南总工会,为大伙添置了一套全新的音响。老两口也得到了社区的支持,音响用电可以直接连到广场边上的路灯电箱里。
小举动,大欢乐,和谐社区一家亲
对很多人来说,晚饭后去公园跟着张继山夫妇跳舞,已经成了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事情。住在附近的一位李老师,白天多累也要天天过来。“有时候回家晚了,扒拉两口饭,7点半听到音乐一响,就得赶紧过来。”李老师说,跳着舞自己的颈椎毛病都好了。人们在跳舞中锻炼了身体,获得了快乐,这也是张继山夫妇最愿意看到的事。
每天,两位老人都会准时来到公园,将设备推到公园的一角,接上电线,调好音量,选好歌曲,开始为大家播放舞曲。而公园的人们一听到音乐响起,就自觉的排好队伍,跳起来,人越聚越多,欢声笑语不断。从蹒跚学步的孩子到年过花甲的大爷大妈,从年轻的上班族到活泼的小学生,大家伙儿在张继山夫妇的带领下舞步越来越娴熟,舞种也越来越多。如果不是记者亲眼所见,真的不敢想象这是大家伙自学的舞蹈。志同道合,服务群众,甘于奉献。张大爷和郑大妈也时不时的跳上一两曲,舞姿十分默契,如热恋一般的感觉从他们紧紧相牵的双手,从他们不时交汇的眼神,从他们欢快的脸庞里,自然地流露出来。那幸福的味道洋溢在两位老人周围,更洋溢在其乐融融的小广场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