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追求叫执着
——记《皇城古韵》作者、唐山画家郑建中

今年6月9日是我国第七个“文化遗产日”, 6月6日,郑建中《皇城古韵——北京古建筑写生》家乡巡展在唐山博物馆开幕,108座辽、金、元、明、清古建筑肖像集中呈现在家乡父老面前,为“文化遗产日”添上了清新隽永的一笔。人们在欣赏其画作精彩传神的同时,也纷纷被隐藏在作品背后的那份执着和认真而感动。“很难想象这100多幅作品是这位年过花甲的瘦弱老人仅用一年的时间完成的。”
一个人的纸上建筑工程
2010年,郑建中办理了退休手续,来不及失落和寂寞,他第一个念头就是:“我终于有时间画画了!”郑建中从小酷爱绘画,但是从河北工艺美术学校毕业参加工作后,他一直没有机会全心投入到绘画艺术当中去,这成为他难以释怀的心结。现在,他要追寻自己的梦想。
郑建中喜欢速写,尤其偏爱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人文景观。女儿请他和老伴退休后到北京照看外孙,闲暇之余他最爱干的事儿就是游览北京城的古代建筑,每天流连其间,他深深地被古建筑巨大的艺术魅力所感染,“北京是辽、金、元、明、清五朝帝都,至今仍保留着数百年历史的皇家建筑,这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结晶,是宝贵的文化遗产,有明显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我想用钢笔速写的形式将北京的古建筑做比较系统完整的记录。”创作灵感在脑海中闪现,他马上给自己制定了一个小工程——用一年时间速写100幅北京古建筑。
这是一项看似简单,实则艰苦,没人做过的工作。郑建中开始繁琐细致的前期准备工作,除了上网搜索北京的古建筑资料,他还购买了大量的介绍北京及周边郊县景点和建筑的书籍,向老北京市民打听北京古建筑的情况……他将每个古建筑的名字、地理位置、年代、背景及相关特色风貌等一一整理在册。
2010年9月,郑建中把一切家务活儿都推给老伴,正式开始对北京古建筑速写创作。一瓶水、一个马扎、一个速写本、两只速写钢笔是他的全部装备,在一年时间里,郑建中跑遍了北京的城区和郊县,只要有古建筑的地方,就曾留下他瘦削的身影,一年下来,他用掉了几瓶钢笔水,坐坏了一个马扎儿,却完成了140幅栩栩如生的古建筑速写。“这是一个人的纸上建筑工程,是一个人对北京古建筑的民间普查,没有极大的毅力和执着精神是很难办到的。”一位观看画展的朋友赞叹说。
从来不会偷懒儿的画家
户外写生是画家的基本功,长时间的户外写生更是对画家毅力和体力的一种考验。熟悉郑建中的人都知道,老郑这个人“泥腿”。上世纪60年代他下乡到唐海农场,不管是割稻子磨得满手血泡,还是抬淤泥抬得肩膀溃烂,他都一声不吭,农工们评价他说,“这小伙子干活儿不会偷懒儿。”
1973年,郑建中考上了河北工艺美术学校,学习和生活中他仍然是“不会偷懒儿”。为了一个速写场景,他可以走几小时山路。为了帮助一位肌肉萎缩的同学治病,他连续一个多月每天下午用三轮车送其到十公里外的诊所针灸。参加工作后,郑建中养成了一个习惯,无论私访还是公出都随身携带一个速写本,遇上中意的场景,当场速写,哪怕只有几分钟时间,他也要勾勒几笔线条。几十年下来,速写本积累了厚厚一摞。
为了完成自己制定的这项“纸上建筑工程”,郑建中又拿出了这股子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劲头儿。每天清晨,他从女儿家出来,挤公交坐地铁,一天工作10—12个小时,直到晚上天黑时返回,冬天冻得手脚僵硬,夏天热得大汗淋漓,每天中午仅以泡面充饥。而此时距离他2009年突发心脏病,做了三个支架的手术仅过去了一年。郑建中说最难熬的就是冬季写生,“天太冷了,钢笔就会被冻住,我的身体也支持不住。”2010年12月正值隆冬,郑建中顶着零下十来度的低温来到北京西山的一处寺庙写生,快要收笔时,突然感觉心脏不舒服,他赶紧吃下随身携带的药片,闭目休息了一会儿,坚持补上了最后几笔。可是回家后,他越看越觉得这幅作品不满意,于是第二年春天他又来到那座寺庙,重新补作了一幅。
春秋是户外写生的黄金季节,郑建中一天都舍不得休息。2011年5月,他除了回唐山参加两次婚礼,往返4天外,户外写生达到27天。星期天早晨,他拿起马扎又要出门,3岁的外孙问他:“今天爸妈都不上班,姥爷上班?”他说:“姥爷的工作没有星期天。”
今年4月18日,《皇城古韵——北京古建筑写生》在北京皇城艺术馆首展。李可染的夫人93岁高龄的邹佩珠女士将百余幅作品一一过目,她说:“李可染曾对他的弟子说,你能坐在一棵树旁边画上4个小时,就可以学画了。他一画就是一天,太厉害了!”
半是用脚画半是用心画
每一座古建筑都要在现场一笔一笔画出来,这在影视技术、互联网技术十分发达的今天有些特立独行。有人对郑建中说,你对着照片、屏幕画就行了,没必要非要到现场去受罪。可郑建中却说:“现场作画的感觉什么也替代不了,只有到现场,我才有灵感。”几十年来,他一直坚持走深入现场写生创作的路子。
2005年曹妃甸建设初期,郑建中到工地创作,放眼望去海滩上空旷荒凉,同行者都认为没什么可画的。郑建中认真地用笔勾勒出这初识的印象。随后的几个月里,他一次又一次到现场写生,吹沙造地、拦海筑坝、钢厂奠基,每个阶段的施工场面都被他收入画面,“我用速写的方式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完整的记录”。随后,他将现实与远景相结合,融入自己的心愿和梦想,创作出气势恢宏的国画《梦醒曹妃甸》《疑为蜃景扮曹妃》,在唐山美术展上受到了观众和同行的瞩目和赞美。郑建中说:“没有那几十张现场速写,绝不会有这么传神的作品。”
郑建中说他创作过程中,最累的不是手,而是他的脚和心。这在他创作《皇城古韵》的一年中感触尤深。建筑速写很难表现,太写实,容易呆板,变成建筑制图,而变化过多,又容易失去建筑的形貌和质感。每次面对一座古建筑,郑建中首先观察,心怀崇敬,由远及近,由高到低,前后左右,用脚丈量数遍。“不断地用心去欣赏它、理解它、感受它,最后才创作它。”在这个过程中,画家的审美思想就会不知不觉地融入到作品中。“比如,画城东南角楼时,我围绕着这个建筑转了好几圈,也没找到理想的角度,最后找到一处较好的观赏角度,但前面却有大量树木挡住了主体建筑,于是我在写生时略去了杂树,只留树姿较美的两株,这样更突出了建筑的精髓。”仔细品读郑建中的作品,你会不时发现这种源自内心的感悟和审美,而这种再创作也是绘画艺术优于影像技术的地方。
郑建中的这种执着精神和独特创意,得到了业内人士和社会各界的肯定,今年4月北京皇城艺术馆为他举办了《皇城古韵——北京古建筑写生》首展。人民美术出版社选取他写生稿中的100幅作品结集出版。北京市文博交流馆也热情地邀请他到该馆展厅搞一个“古建筑写生展”。
本报记者赵春卉史兆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