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水器无国标 消费者难净心
近日,媒体关于我国自来水合格率的报道引发人们关注。不少市民防患于未然,纷纷购置净水器、纯水机等产品来保障饮水安全。然而,由于准入门槛低,尚无统一的国家强制性标准,国内家用净水器市场存在炒作概念、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售后服务缺乏保障等问题,令消费者难以净心选购。
净水技术五花八门
产品质量良莠不齐
记者走访了解到,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净水器名目繁多,有纯水机、管线机、反渗透直饮机、管道超滤净水机等,价格从数百元到数千元不等,采用的净水技术也是五花八门。在经销商的广告中,许多净水器打出“微晶超滤”“陶氏RO膜”“树脂软化”“银离子杀菌”等高科技名词,而消费者大多对这些概念一知半解,对其净水效果只能雾里看花,在选择时无所适从。
“现在的家用净水器市场鱼龙混杂,产品良莠不齐。”净水设备经销商张先生向记者透露,目前家用净水器只有各企业自己制定的标准,统一的国家标准还没有正式出台。由于行业门槛较低,净水器生产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规模小,研发能力弱,主要靠零件组装、贴牌生产。一些小企业为了降低成本,采用低价劣质的材料生产净水器,并在宣传中夸大产品功效,以次充好,蒙骗消费者。
“以净水器的核心配件——滤芯为例,有些净水机号称使用的是RO膜,但实际上采用的却是比较便宜的活性炭,净水效果大打折扣。”张先生说,“活性炭也分为椰壳活性炭、果壳活性炭、煤质活性炭等多种,价格和过滤效果都相差很多,非专业人士很难对此作出鉴别。”
滤芯需要定期换
售后服务不如意
“为保证净水效果以及防止二次污染,净水机的保养和售后服务非常重要。”某品牌净水机销售人员告诉记者,净水机主要是靠滤芯过滤污染物,所以滤芯需要定期更换,否则就会造成水质的二次污染。按照使用频率,不同材质的滤芯更换间隔时间有所不同,有的要两三个月换一次,有的要两三年换一次,滤芯价格也从四、五十元到数百元不等,平均每年的保养费用约在一两百元左右。
家住开平的孙女士去年购买了一台净水机,使用半年后,出水口水流越来越细,滤芯根部也出现了发黄的现象。孙女士花费80元更换了滤芯,却感觉净化后的水口感变差了,越来越接近自来水的味道,于是联系售后服务人员,对方却态度冷淡,对孙女士提出的对净水器进行检测的要求百般推托。
像孙女士这样的遭遇并不是个例。记者从工商部门了解到,近年来,净水器从产品质量到售后服务都日益成为消费者投诉的热点。为此,消协工作人员提醒消费者,在购买净水机时,不仅要看净水效果,还要考虑日后的保养和售后服务是否有保障,尽量选择知名度高、信誉好、售后服务到位且本地有维修点的品牌净水机,并索要正规发票,遇到问题可及时向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或有关部门反映。
保健功能不可信
警惕商家夸大宣传
“最近有净水机厂家上门推销,称他们的产品具有保健功能,产生的高能量活化健康水富含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能增强免疫力,改善肠胃功能,调节血压、血糖,还能治疗皮肤病。净水机真有这么神奇吗?”日前,市民刘女士致电本报咨询。
市卫生监督部门的工作人员表示,按照卫生部有关规定,净水器不允许添加功能性材料,也不允许宣传除净水作用外的其他任何保健功能和治疗功效。市场上销售的家用净水产品主要以市政自来水为原水,经过活性炭、中空纤维膜、反渗透膜等过滤后降低水的浊度、色度、异嗅、微生物、无机物和有机物等物质,达到改善饮用水水质的目的。卫生部也从未批准过活化水、磁化水、频谱水、小分子团水等,这些水尚无严格的验证方法及评判标准,厂商的宣传缺乏科学依据。
受当前养生保健热的影响,加上缺乏检验条件和鉴别能力,消费者在购买净水产品时很容易被虚假宣传误导。早在2005年,国家相关部门就曾发布公告,揭露一些净水产品的生产经营单位擅自宣称“可制备离子水或碱性水,具有各种保健功能”,有的甚至擅自标注有相关部门许可批件,欺骗、坑害消费者,消费者切莫被商家的夸大宣传误导,盲目购买其产品。
购净水器注意两个“认证”
记者从市卫生监督所了解到,目前我国对家用净水器实行卫生许可制度。依照《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的规定:生产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产品的单位和个人,必须按规定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申请办理产品卫生许可批准文件,取得批准文件后方可进行生产和销售。
据统计,目前我国净水器生产企业已经超过3000家,但获得卫生批件或正在申领卫生批件的净水器企业只有1500余家。近年来,各级卫生监督部门加强了对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产品的监管,并对抽检不合格产品名单予以公告,其中不乏一些国内知名品牌和进口产品。
市卫生监督部门提醒市民,在选购家用饮水机、净水机等水质处理器时,要向销售商索取两个“认证”:一是要看其有无家用电器的3C认证;二是要看其有无卫生许可认证,并要核对净水器的品牌、规格、型号与卫生许可证是否相符。消费者一旦发现没有卫生许可批件的涉水产品上市销售,或违规宣传各种保健功能的水质处理器,可向卫生监督机构反映,卫生监督机构将依法作出处理。
胡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