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点亮人生
——记路南区农民歌手张学敏
(王红梅、张笑非)
一副富有磁性的嗓音;
一曲余音绕梁的歌声;
一身吹拉弹唱的技艺……
就这样,农民歌手张学敏从女织寨乡的泥土地里、从路南区群众文化的摇篮中,走上了央视的舞台——
3月26日,张学敏在参加央视《星光大道》周冠军的比拼中,技惊四座,独占鳌头!
“周冠军”,那是一个农民歌手的梦。
梦!一年三百六十五里路啊,从少年到白头!
泥土里绽放的花蕾
在路南区女织寨乡东礼尚庄村,一户普通的农家小院里,传出一阵女婴的啼哭。左邻右舍说:“这孩子,膛音大。”
虽是女孩,但父母依旧喜滋滋的。尽管头顶高粱花,父母也懂得“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古训。于是,父母为孩子取名“学敏”,希望女儿能靠勤奋学习为自己博得美好未来。
在父母的呵护下张学敏慢慢长大。一次,父亲带她来到一位朋友家。这位朋友擅拉京胡,随着京胡的曲调,张学敏“咿咿呀呀”“哼哼唧唧”唱了起来。父亲闻听,瞪大了双眼;那位朋友把京胡一放,喜不自禁:“孺子可教、孺子可教!”
那一年,张学敏6岁。从此,她与歌唱结下了不解之缘。
样板戏、革命歌曲,她听到什么,就跟着唱什么:她唱《公社都是向阳花》,唱《马儿啊,你慢些走》《赤脚医生之歌》。村里搞演出,有人把她抱到台上,《智取威虎山》中小常宝的《只盼深山出太阳》,《红灯记》里李奶奶的《闹工潮》……张学敏站在凳子上,有板有眼、字正腔圆地唱了一段又一段。
歌声是快乐的,尽管带着特殊的时代印记。但是,特殊的年代,又让一个农家女儿唱歌的梦想变得支离破碎。
从小学到高中,能歌善舞的张学敏一直担任班里的文艺委员。《见了你们格外亲》《我爱呼伦贝尔大草原》……那是一种不事雕琢的、原生态的唱法。看到她的天赋,音乐老师悉心调教:“你的嗓音好,那是天生的,但唱歌要讲究技法:美声唱法、通俗唱法,还有民族唱法,它们都有自己的特点和要求。现在,已经恢复高考,将来你可以报考音乐学院,这是你走向成功的阶梯。”
张学敏无法迈上那个阶梯。贫困的生活,让她不得不终止学业。1980年,高中毕业后,为了承担家庭的负担,张学敏回家务农。
那天,她独自走向田野,哭了。
“唱歌就是我的命”
上学梦的破碎,并没有让张学敏放弃萦绕于心的歌唱梦想。
“唱歌要讲究技法”。没有老师的耳提面命,张学敏就买了一台收音机,京剧、评剧,美声、民族、通俗,张学敏在电波中悉心模仿着每一首歌的腔调,忘情地揣摩着每一位歌手的特点。她说:“为了学唱一首歌,要反复听100遍。有时听得头晕脑胀,那也要强迫自己听,度过了极限,也就好了。”可是,那不是录音机,听完了可以倒回去再接着听,那是在收音机里“追”着台听!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田野上的劳作是艰苦的。种地、拔草、施肥,常常是一身土、两脚泥。干活的中间休息,庄稼人叫“歇烟”,这时,村里的老汉总会拿出老旱烟,坐在田间地头抽上几口,他们边抽边对她说:“丫头,唱一个吧,听你唱歌,解乏。”泼辣洒脱的张学敏站起来,放开歌喉。后来,每当“歇烟”时,她不用人说,就主动唱:《妹妹找哥泪花流》《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红梅赞》《珊瑚颂》《党啊,亲爱的妈妈》……那一刻,歌声驱散了一切的疲惫。
“再来段京剧”;
“唱段皮影”……
皮影?望着乡亲们渴求的目光,那充满唐山浓郁地方特色的唱腔一下子闯入她的心扉。从此,她开始学习皮影,只要知道哪儿有皮影戏演出,张学敏骑上弟弟的摩托车就走。她揣着新买来的小录音机,谁唱得好,就悄悄地录下来,回家后反反复复地唱,一遍一遍地练。
练习歌唱,张学敏到了痴迷的地步。为了掌握京剧的音准、节奏,她学会了京胡;为练一句皮影的甩腔,她整晚整晚地不睡觉……
机遇,总是为有准备的人而准备的。1984年,路南区女织寨乡招收文艺骨干,张学敏走进了乡文化站。这是一个更大的平台。张学敏开始对各种唱法的技巧有了更高层次的追求,并把范围拓展到乐亭大鼓、摇滚。
1986年7月,为纪念唐山抗震10周年,张学敏参加了大型史诗《唐山,烈火中再生的凤凰》的演出,第一次走进中南海。
那是一次巨大的冲击:歌唱,让她看到了生活的美好。从此,张学敏开始忙碌起来,从乡里到区里,从节日慰问到农村演出,每个演出现场都会传出她的歌声。
然而,张学敏的内心被撕扯着。当时,儿子刚刚出生8个月,每晚演出归来,远远地就听到儿子的哭声。走进屋中,她把儿子抱在怀里,大滴泪水扑簌簌而下。可是,第二天,她狠狠心,放下孩子又走向演出现场。回家的路一片寂静,想到襁褓中嗷嗷待哺的孩子,想到因为自己迷上唱歌给父母造成的困苦,她再也控制不住内心的情感,边哭边唱,边唱边走……
歌声寄托着她的情感,倾诉着她的苦辣酸甜,也愈合着现实生活中创下的累累伤口。
1989年,在文化站工作了5年的张学敏再次回到了农村。为了谋生,她卖过菜、当过建筑工、在钢厂炼过铁、在铸造厂翻过砂、在幼儿园教过孩子。无论干什么,歌声一直在伴随着她:工作的间隙唱,回村的路上唱,到家后摘菜时还唱。
张学敏一路歌唱着在泥土地上走了过来。
她说:“唱歌就是我的命!”
歌唱点亮人生
“唱歌为了什么?”张学敏曾不断地问自己。
“那是梦想。”张学敏在追逐梦想的路上一走就是30多年。但是,30多年的孜孜以求,让她对歌唱有了一次次的升华。
“我就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民,唱的也多半是老歌。但我总觉得,唱歌能与听歌的普通老百姓产生一种心与心的交流,因为我们对生活和歌曲的理解是相通的:歌唱能给听众带来一种美的感受,一种心灵的慰藉。”
一直在“梦想”中纠结的张学敏,终于走出了自我,而把自己融入到社会之中。
因此,她不停地接受演出邀请。曹妃甸新区新春联欢会上,从京剧《打虎上山》到李玉刚的《新贵妃醉酒》,张学敏连歌九曲才下了场;在迁西常玉珍敬老院,一曲《英雄儿女》,让在炮火硝烟中走过的老功臣们感受到了社会对他们的尊重……
“没有华丽的包装和炫目的舞台,唯一的演出服是穿了10多年的红裙子,但张学敏拥有浑厚磁性的嗓音和真诚质朴的感情。由此她吸引了大批的‘粉丝’。”《唐山晚报》曾经载文这样称赞她。
的确,张学敏已经拥有众多的“粉丝”并成为他们精神的一部分。他们不断为她送来鲜花和金嗓子喉宝,他们经常开车接她送她……一次,一位“粉丝”打电话给她:“我和男朋友闹矛盾了,我想听你的歌。”张学敏说:“好,今晚你去欢乐广场,我把什么事都推了,为你唱歌。”晚上,张学敏邀请唐山老年大学舞蹈团的演员为她伴舞,《天路》《自由飞翔》《月亮之上》《谁是我的新郎》……那位“粉丝”和众多的听众开心地离开了,张学敏留下请伴舞的老姐妹们吃了一顿便餐。
那是一种责任,一种义务。这种责任和义务,终于使张学敏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2012年3月,张学敏接到了中央电视台《星光大道》剧组的通知:到北京参加周冠军的比赛。
从向往到却步到如愿以偿,张学敏经历了四年的等待和艰辛。但是,在《星光大道》上展现自己才艺的同时,如何用更好的创意体现唐山本土特色、传播民族的传统文化?在反复琢磨后,她最终确定了四个节目:殷秀梅的《中国好运》(美声)、京剧《打虎上山》(反串老生)接李玉刚的《新贵妃醉酒》(唱青衣)、唐山皮影《五峰会》选段,以及典型的民族花腔女高音《玛依拉变奏曲》。
演出现场,张学敏的歌声时而高亢激昂,时而行云流水,特别是在第三关“家乡美”中,张学敏不仅将唐山皮影中的打花盆鼓从幕后搬到了前台,而且创造性地把小锣、大锣、堂鼓、铙钹、梆子等五种乐器组合成一体,让富有唐山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又一次面向全国……
“周冠军”,并获准参加年度总决赛,张学敏终于梦想成真!
张学敏又回到了家乡。
她说:“我本来就是个农民歌手。”
2012年6月1日晚,农民歌手张学敏在万达广场举办了个人演唱会。
一个农民歌手,用歌唱点亮了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