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禁毒支队:“让孩子远离毒品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本报记者徐喆、卢山)
今年6月26日是第25个国际禁毒日,主题是“青少年与合成毒品”。近日,记者走访我市禁毒支队,了解青少年吸毒人员背后的血泪史,的确令人触目惊心……
“很多食用新型毒品的年轻人往往都是因为好奇心或者是在别人的怂恿下第一次尝试,并错误地认为只有海洛因、白粉、鸦片才是真正的毒品,只有吸食这些东西才会上瘾,而K粉、摇头丸、麻古、冰毒等并不是毒品,吃了也没有多大危害,也不会成瘾。”唐山市公安局禁毒支队副支队长吴金涛说,“新型毒品有着很强的神经依赖性,是很容易上瘾的,尝试一次,掉入魔窟。让孩子远离毒品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16岁的花季少女小丹(化名)因交友不慎染上毒瘾。从外县来到市区的小丹是一个漂亮女孩。在花花绿绿的城市里,小丹为了让自己吃得好一点,穿得漂亮一点,小丹开始频繁出入娱乐场所,并认识了一些“老板”。结识这些朋友后,在和朋友一起玩的时候,小丹吃下了“老板”给她的摇头丸。从此,小丹便走上了一条不归路。随着毒瘾的不断加深,小丹开始到处骗钱,实在找不到钱了,小丹就开始出卖自己。再后来,小丹为了满足自己的毒资开销,还把身边的两个女孩也“拉下水”。
17岁的女孩阿文(化名)是家里的独生女。父母都是做生意的,没时间管她。不喜欢学习的阿文上初中时就开始逃学、早恋……阿文第一次接触毒品是看到几个朋友凑在一起吸食,爱面子又时尚的阿文觉得吸毒很酷、时髦……
禁毒支队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像小丹、阿文这样的年轻人认为吸毒很酷、时髦是现在一些吸毒青少年都有的心理,这很可怕。因为吸毒上瘾后会使人产生对毒品的持续和不可中断的渴望,从而导致吸毒者无力自制的行为,可是毒品的价格非常昂贵,这就使他们往往要耗费巨大的“毒资”,很多吸毒者往往会为了持续地拥有毒品而出卖一切。青少年步入青春期后,渴望新鲜刺激。在各种娱乐场所,年轻人抑制力相对脆弱,很容易受环境影响,结交一些社会上的闲散人员,误入歧途,深陷“毒魔”的痛苦中。
“毒品就是那只潘多拉的盒子,带来的只有灾难。如果从来不曾打开它,我的生活该有多美好。”这是一个大学生吸毒者的心声。小刚(化名)大学刚毕业那会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为了排遣心中的苦恼,受别人引诱,他吸上了毒品,从此不能自拔。谈起吸毒,小刚说,开始只是想驱除找不到工作的苦恼,并没觉得这是一件可怕的事,更没有意识到毒品会毁掉他的一辈子。已深陷毒瘾的小刚,虽然下定决心要戒毒,可是越陷越深的毒瘾让他最终走上了违法的道路,失去自由的小刚在强制戒毒的日子里常常自责。
“近年来,吸毒人员越来越年轻化。我市最小的吸毒人员才15岁。与成年人相比,青少年的吸毒给孩子本人、家庭、社会造成的伤害更大。”市禁毒支队副支队长吴金涛建议:“家庭是孩子的主要生活环境,在家庭中建立第一道禁毒防线,作为家长责无旁贷。”吴金涛说,作为家长,不要只顾工作和赚钱,要多关心孩子的成长,尤其是情感需要,及时给予理解和尊重。
拒绝毒品,关爱生命,毒品预防宣传教育是禁毒工作的第一道防线,是治本之策,是事半功倍之举。正所谓,禁毒,打击重要,预防更重要。
早在2011年,我市以贯彻落实国家禁毒委《关于开展深化全民禁毒宣传教育试点工作的通知》精神为契机,立足本地实际,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选择以学校作为探索深化全民禁毒宣传教育的主阵地,在全市全面启动“不让毒品进校园”试点建设工作,大力开展学校禁毒宣传教育,鼓励学生将宣传材料带回家、向父母、亲人宣传禁毒知识,一年来,我市在学生中新发展禁毒志愿者500余名。目前,“不让毒品进校园”活动试点建设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学校毒品预防教育规范化、常态化、社会化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学校禁毒宣传教育已成为唐山全民禁毒宣传的动力引擎,禁毒宣传教育已向千千万万个家庭延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