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庄沙地种药材
(春旭 玉环 笑非) 滦南,程庄镇。
7月,田野上消失了冬春季节里的风起沙飞。绿色盈眼,给人希望。
“这绿色只是一种表象、一种浮夸。”镇党委书记张健全吸了一口烟,然后重重地喷了出来:“等到了冬春季节,一样的沙土裸露、一样的风沙弥漫。”
程庄镇共有10.2万亩土地,沙地却占了二分之一:以川林、大马庄为中心,36个村落,形成了5万多亩的沙地片区,经济效益低,致富门路窄。
改变程庄面貌,历届党委、政府苦苦求索。
2009年11月,以康蒙为代表的13名大学生村官相继来到了程庄镇。
当时,滦南县委组织部正在全县大学生村官中开展“当好七大员,种好半亩地”活动,号召大学生村官在完成村内各项事务的同时,实施“半亩地”工程:用半亩地做试验田,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为农民致富趟路子。于是,在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13名大学生村官共同出资,建设了“程庄镇大学生村官试验示范园”,种植了黑番茄和黑玫瑰茄子等新品种。
2010年,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深入,镇党委、镇政府从山东引进第五代半地下V型高标准温室大棚技术,但却因品种单一少人问津。康蒙说:“群众不认识,我们干。”他联合起另外两名大学生村官,投资5万多元,在3亩土地上建起了第五代半地下V型高标准温室大棚,并试种甜瓜新品种。夜以继日,历尽艰辛,一年后,甜瓜收获,收入达3万多元。
消息不胫而走。五里八乡的群众前来参观。
群众说:“咱也干,几个刚毕业的学生都能干,我们为什么不能干?”
也有人疑虑:“我们不能和他们比,人家是大学生,有知识、有文化,懂技术。”
闻听此言,康蒙说:“我们的技术也都是刚学来的,开始也不懂。如果乡亲们想搞大棚,我们教技术,大家一块干。”
就这样,在康蒙等大学生村官的带领下,程庄村的温室大棚红红火火地搞了起来。当年,仅潘家戴庄一个村就发展起近百座大棚。现在,程庄北部30多个村相继建起了温室大棚:绿的黄瓜、紫的茄子、红的西红柿……青翠欲滴、五颜六色。
一个个大棚拔地而起。但是,风一样地刮,沙一样地飞:早晨起来,村民窗台上的积沙竟有半指厚。
“农业结构调整是个大的概念。就程庄镇而言,农业结构调整不仅是个经济问题,还有个生态的问题。”2011年10月,张健全调到程庄镇任党委书记,开始在“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兼得”上做文章、找出路,“我们必须在一个大的概念下找到一个小的支点,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兼而得之——经济效益我所欲也,生态效益我更所欲也。”
张健全在寻找那个“小”的支点中,找到了康蒙。
康蒙,中国环境干部管理学院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08届毕业生,在兴建大棚中已崭露头角。
张健全开门见山:“你是学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的,我问你:咱这儿的沙地能不能种药材?”
“种药材?”听着书记的突然问话,康蒙一时没有反应过来。
“对。”2010年,张健全担任县市场建设服务局局长时,曾到过张北县,片片的沙地,种的就是药材:沙参。日月经年,当年的一幕已经淡忘。当程庄的风裹挟着沙粒抽在脸上时,那一幕在张健全的脑海里又变得清晰起来:种药材固沙增效,一举两得。
康蒙了解了张健全的目的后,说:“沙区土质松散,保水保肥性差,易干旱,理论上讲,适宜种药材。”
张健全闻听,说:“好。我就把种药材的任务交给你,作为你的‘半亩地’工程,先试验,后推广,出了问题我负责!”说完,他拍拍康蒙的肩:“这对你也是学有所用,发挥专长。”
2012年4月23日,镇组织委员张文芝带着康蒙一起来到了素有“药都”之称的安国。时值春季,安国的田野上,药农们正忙着播种药材,他们走田垄,访药农。药农说:按品种的不同,每亩地可收入六千到一万,特别是药材的根系特别发达,是有效的固沙手段。张文芝和康蒙来到当地合作社,引进了11种药材,其中4种药材的种子:防风、黄芪、白芷、改良白术,7种药材的秧苗:桔梗、紫苑、知母、射干……
看着二人像宝贝一样带回来的种子和秧苗,镇党委、镇政府决定:在前刘庄村划拨50亩沙地给康蒙,用于药材的播种、栽培试验。
康蒙在50亩地里开始播种希望。种子开始发芽、破土、长高……然而,强劲的风沙抽干、埋没了脆弱的茎干,加上虫害、地表温度低,40亩药材几近死亡。
瘫坐在地上,康蒙欲哭无泪。
镇党委、镇政府的领导来到了地里。他们惊异地发现:在背风处,近3亩黄芪、白芷长势良好,同时,5亩地里的药材秧苗迎风挺立,一派生机。
失败中蕴含着希望。张健全说:“试种就是试验,试验允许失败,不要灰心,要分析原因,找出症结。”
安国的专家被请到程庄。最后得出结论:春季风沙大,药材不宜春播而宜插播秧苗。
7月7日,张文芝、康蒙二次从安国引进毛知母,并播种8亩,另有3亩桔梗品种,以备秋播……
试验还在继续,或成功,或失败。但锲而不舍,是一种精神,有精神就意味着希望在延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