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振社、高贵州
作为唐山大地震的经历者和幸存者,每年唐山地震周年之际都会深沉的翻出那动天地泣鬼神,刻骨铭心的记忆……多少年来人们往往想用国人最经典的语言,最震撼的场景,最伟大的写照来表述唐山大地震。每年的纪念会,报告会,参加的也不少,钱刚的报告文学《唐山大地震》,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电影《震》,前年著名影视导演冯小刚的影视剧作《唐山大地震》不能说写的不好,拍的不好,但作为亲历者,幸存者始终感觉真正沥骨铭心的反映唐山大地震的作品至今还没有。
这怪不得文学,也怪不得影视,毕竟那场灾难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毕竟那场灾难的现实场景不是用现有的语言、文字、画面、数字、文学、艺术手段能完整表达反映的;毕竟那场灾难是在几十秒钟的瞬间付出几十万鲜活生命,以及活下来的人超常规、超本能的抗争力,记录下来的人类最悲惨的壮举。实属非现有文字,语言,艺术能叙说的。因此作为那场灾难的亲历者,幸存者,有责任把唐山人在那场毁灭性灾难面前,出乎超常规的表现告诉世人,以供人们体味深思。用血,用肉,用魂去说------唐山大地震。
一不静。有些文章,影视表述大地震前,唐山整座城市静悄悄,安静的恐怖吓人,其实当时的唐山人,普遍感到内心灵感莫名其妙的------是热,是噪,是烦。人们的感应神经末梢并不安静,好多人是熬到深夜,无奈才睡下的。
二不喊。地震后几十万人死啦,没死的大部分都被压在废墟里,通过地声传播来外部的声音听得很清晰,尽管有哼哼的,也有呼叫的,但整座城市的声音是那么的清静,清晰,没有大喊大叫的。
三不哭。死者就那么突如其来的死啦,被埋着的以各自的方式在废墟里坚持着,有低沉的呻吟,有淡然的呼救,有少有的语言沟通。有的一家人遇难,有的一家人部分遇难,被扒出来的,有活着的,有死了的,也有扒出来后死去的。这些人都是亲人,都是街坊,都是邻居,都是战友,都是同事。伤的,死的扒出来都抬到临近小空地上,只有相互蓦然呆滞的对视,没有悲伤,没有哭声,好像人们基本的悲哀情感痛哭的本能瞬间失去了功能------唐山人不哭。
四不乱。震后交通中断,通信中断,指挥中断,水电一切中断,一座城市毁灭了,一切瘫痪了,但城市不乱。伤者在无声的沉默,等待,其实也不知道在等什么。生者有肢体能力的在自主、自发、本能的、无声的救人------救人。没有水;没有食物;没有喘息停顿;没有抢险方案;没有指挥;没有工具;浑身是血,是泥,手指甲被砖头瓦块磨掉了,人们还在救人,不停地救人。人们在废墟上无声无息的跑来跑去,整个城市不乱。
五不怯。震后遇难的去了,幸存者们不分男女老幼在无情的大自然面前,从废墟里,从死人堆里站起来了。白天救人,抬人,晚上没灯、没电、没房、没床,和挖出来的死尸相依相伴。再后来几个月里,一面搭棚子,一面掩埋转移尸体。天气炎热,尸体高度腐烂,每抬一具尸体,用干土搓搓沾满血泥烂肉的手再搬运一具尸体。在大自然挑战面前,在恐怖灾难面前,在死神面前,在死人面前,唐山人是英雄,唐山人没有胆怯。
六不贪。凡是经历唐山大地震幸存下来的人都清楚的记得,人们心里没有钱、没有房产、没有利益、没有权欲、没有官位概念。救人------恢复生活------恢复生产是唯一追求。炼第一炉钢叫争气钢,发第一度电叫争气电,出第一车煤叫争气煤,生产第一批搪瓷叫争气碗。邻居街坊合伙搭棚住,分片支锅一块吃饭。全国各地救灾物资汇集唐山,没人争,没人抢,更没人贪。人们就一个共同目标------“抗震救灾,恢复生产,重建家”。
七不淫。地震时正值盛夏三伏天,砸死的、幸存的没有衣服可穿,人们的视觉感官没有了男女之分。震后几个月里人们住简易棚,没房,没屋,没门,没院,没家,亲戚朋友街坊邻居只要活下来就是最亲的人,不分男女老幼,合搭简易棚,白天清理废墟,夜间不分男女性别,依次回大棚栖身。那个时期没有奸情案,没有绯闻传。人伦道德,男女是非,社会治安,是历史上最好的一段。
八不弃。震后城市没有了,房子没有了,亲人没有了,生活的一切都没有了,但人们对生存生活的追求信念,不离不弃。在无奈,无望,无助的那一刻,党中央送来了慰问电,中央派来了慰问团,救灾部队来到了唐山,全国开始了大支援。唐山从废墟上爬起来了,唐山人擦干血迹,掩埋尸体,开始了抗震救灾,恢复生产,重建家园。三十六年弹指一挥间,中国大地又崛起了一个新唐山。
翻开唐山大地震的记忆,再现地震中唐山人的非正常表现,大地震,大灾难对幸存者是心灵的洗涤;对生者是一种脱胎换骨的再造改变;对能读懂经历那场灾难的人的超常规思维表现的人是震撼;对世人是一笔宝贵的、不可多得的精神财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