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都市报冀东版记者李金花/文 全小松/图
又是一年七•二八,在整座城市的每一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缅怀、悼念之际,迁安市68岁的王克功一早就把一首《祭亡妻》发到了网上,以此来追念在那场灾难中离去的妻子。“青山念汝,碧湖念汝,梦中思汝。天灾可恶,钟馗可恶,欲寻无墓。”一句“欲寻无墓”,让无数在废墟中寻亲未果的唐山人泪流满面。
这一天,对许多人来说意味着痛彻心菲的回忆。而对王克功来说,他的痛苦更多一层。大地震之前,26岁的王克功就因为意外事故而高位截瘫。在那段绝望的日子里,是妻子的悉心照顾让他看到了生的希望。然而,1976年的大地震,竟又无情地夺去了他年轻妻子的生命,被救出来的那一刻,他万念俱灰。如果不是走上了一条可以肆意渲泄情感的“文学之路”,他的生命,很可能就定格在了32岁那年。
无论是外貌还是谈吐,王克功都不像一位68岁的老人。尽管一直瘫痪在床,但他却是满头的黑发,精神状态也非常好;尽管已经年近古夕,但他的生活内容却得用“时尚”来形容。他是某大型网站诗词文学艺术广场的版主,管理着600多个“圈子”,每天都要审评大批的诗词类帖子。此外,他还有自己的微博,微博上大量的原创作品也吸引着众多文学爱好者的追随。
年轻时接连遭受生活打击
1970年,在一次建筑施工中,26岁的王克功从近20米高的脚手架上触电摔下,致使第三至五节胸椎骨粉碎性骨折,脊髓横断。自那时起,一个年轻的小伙子便从乳部以下失去了活动功能,成为外伤性高位截瘫。正是血气方刚的年纪,突然从家里的“顶梁柱”变成了“累赘”,王克功的痛苦可想而知。“当时如果没有妻子的不离不弃和悉心照料,我肯定过不了那一关”。
然而,老天连这最后的慰藉都没给王克功留下。1976年,他在唐山工人医院住院治疗。那一天,大地震瞬间发生,房倒屋塌,并最终夺去了在身边陪护他的妻子的生命。
接连的不幸让30岁出头的王克功悲痛欲绝。从震后的废墟中被救出来时,他感到自己没有丝毫的生存价值。
自学成材走上创作之路
“大灾大难往往能激励一个人的潜能和生活下去的勇气。”王克功说。在饱受家破人亡的痛苦之时,王克功同样感到了一波又一波来自外界的暖流。“小家虽已经残破,但党和全国人民却让我感受到了大家的温暖。虽然高位截瘫,但我还有一双能动的手,还有一个能思维的大脑。不能做社会上的多余人,应该为社会贡献点儿什么,哪怕是点点滴滴!”就这样,以残疾的身躯作为载体,以对文学的爱好当作动力,王克功在文艺创作之路上艰难“启航”了。
“我仅有小学文化,但凭着对文学的热爱,我边学习边创作,很快就找到了新的生活方向。”
对于一个只有小学文化的残疾人来说,走文学之路谈何容易!然而,王克功却从未觉得自己的理想遥不可及。
从1984年开始,已入不惑之年的王克功就狠下决心,报名参加了河北省第一届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在病床上,他每天5点开始学习,晚上12点才休息。平时,他仰面躺着写字,时间长了,两手就酸麻涨痛,他就让陪床的人帮他翻过身去,侧着写。
3年的时间,王克功就是以这样的姿势写下了一百多万字的学习笔记,并于1987年获得了河北省高教自学考试中文专业的毕业证书。此外,他的原创诗词作品还受到了多方认可,并让他获得了长春电影制片厂作曲函授部的作曲、和声两个单科证书。
拿到大学毕业证书的那一刻,王克功含泪写下了一首五言绝句:遭难未低吟,自学索我魂,身残心不死,敢比健全人!
用作品来铭记抗震精神
数十年来,王克功的作品由模仿到原创、由稚嫩到成熟。凭着一双能活动的手和始终不停思考的大脑,他创作了千余首诗歌、楹联。而这些作品,有不少都是以“7•28”为题材的。他说,“无论是那场灾难还是唐山人的抗震精神,都是需要我们去铭记的”。
为了更好地创作,2002年,王克功给自己购置了一台电脑。没有人教,他就按教学光盘自学,从打字、发帖到开微博,敲击键盘的声音已然成了他生命中最强有力的音符,并让他在一个更加广阔的空间里得以展翅翱翔。
如今,王克功担任着地方刊物编辑以及大型网站文学广场的版主。尽管工作很忙,但他却仍然保持着“高产”创作。在他的案头,刊有他作品的各类读物成了最宝贵的财富。王克功曾作有《榻上歌吟》八卷,共1500余首作品,其中有800多首诗词、楹联被《中华诗词》、《中国对联作品集》、《华夏诗联书画》等国家级刊物发表收录;在各类全国及省市级征稿大赛中,他还获得过100多个奖项;去年,年近古稀的王克功还出版了歌颂故乡的个人专辑——《诗画迁安》系列丛书《故乡放歌》。如今,兼有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对联文化研究院研究员、华夏诗联书画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等多个“头衔”的王克功,早已真正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生命乐园。而对于未来,他早就用一段话表明了心志:“我虽不能写出像奥斯特洛夫斯基笔下那样的宏篇巨著,但也不愿做一个社会上多余的人。我要拿起笔来,为社会留下一点什么,哪怕是点滴成果。只要我一息尚存,就要让我的人生之路,在不断的追求中延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