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导演拍摄大地震,挑战冯小刚
(本报记者 施疑)
“冯小刚导演的《唐山大地震》是非常优秀的作品,但我个人认为,影片没有准确地反映出‘英雄的唐山人’到底‘英雄’在哪儿。我想以地震亲历者的视角再拍一次,让世界对唐山人有个再认识!”7月28日,唐山地震36周年纪念日这天,电视短剧《废墟上的爱》在唐山地震遗址纪念公园开机,草根导演陈可佳用简短的语言阐述了他拍这部剧的初衷和目的。
陈可佳克服重重困难拍这部短剧,缘于36年来他记忆中无法抹去的一幕——
1976年地震后不久,解放军救灾部队赶赴唐山开展救援。8月的一天晚上,陈可佳做音乐教师的母亲带领学生们到解放军驻地慰问演出,14岁的陈可佳也在场。观看演出的官兵有百余名,其中不乏伤员。演出中,有一首陈母根据歌剧《沂蒙颂》改编的独唱,“燕山高,陡河水长……愿亲人早日养好伤”,演唱的女学生带着悲痛、感激的复杂情绪边唱边哭,场面十分感人。现在回忆起那天的场景,陈可佳还一度哽咽。回家后,陈母边落泪边感叹说:“这个镜头要是能拍成电影多好啊!”在那个年代,拍电影是普通民众不可能实现的愿望。
后来,陈可佳爱上了摄影。下岗后,他与妻子开了家照相馆。随着摄影技术的提高和经验的积累,拍影视剧的念头逐步萌生出来。2010年,冯小刚的《唐山大地震》上映了,陈可佳看了好多遍,但总觉得意犹未尽,动手拍一部地震题材影视剧的想法越来越强烈。“大地震的幸存者一天天老去,后人再想了解当时人们的精神面貌通过什么途径?所以我想通过短剧反映出来。”陈可佳说,没有经历过地震的人是体会不到唐山人的伟大的。震后人们忍着悲痛开展自救重建,“三人工作两人干,腾出一人搞重建”,凭着这种精神和干劲儿,各大工厂很快恢复了生产,重建工作进展迅速。另一方面,很多因地震残缺的家庭重组,36年过去了,这些家庭很少有解体的,因为他们更懂得珍惜。“我一定要把唐山人战胜困难的勇气和百折不挠的精神拍出来!”
为了“热身”,陈可佳和几位同行组建了“唐山爷儿们”剧组,拍摄了《送水工的故事》、《下岗之后》等短剧,这些作品受邀在电视台播出,网上点击率也很高。与此同时,他根据亲身经历和走访调查,用了近两年时间创作完成了4万字的剧本《废墟上的爱》。剧本以3个年轻人在唐山大地震前后的生活经历和感情纠葛为主线,讲述唐山人弥补地震所造成的家庭残缺、在废墟上重建心灵家园的故事,表现了唐山人面对大灾大难的无助、挣扎、自救以及震后解放军和唐山人民建立的浓浓军民情谊。
经过物色演员、试妆等几个月的筹备工作,7月28日《废墟上的爱》开机了。但有谁知道,此时的陈可佳压力很大,因为他拍这部剧不仅亲友们意见不统一,资金也是个大问题。陈可佳和妻子经营的照相馆年收入不过几万元,他拍戏这两年生意每况愈下。陈可佳说:“妻子有怨言我非常理解,但梦想和家庭在我心中同样重要。”令陈可佳备受鼓舞的是,市民们都非常支持他,为拍摄捐赠风扇、自行车等老物件,还有人向他推荐郊区的一处民房作为拍摄地。陈可佳说:“那地方太好了,有的建筑还真是地震前建的,几十年也没啥变化,房主对我们也特别支持,我一定要把这部片子拍好!我说挑战冯小刚不是要PK,论技术水平咱根本没法跟冯导比,但我们剧组人员有生活,九成演员都是地震幸存者,用的是纯正唐山方言,尽力还原真实的历史和展现唐山抗震精神。”
地震纪念日这天,地震遗址纪念公园迎来了很多我市甚至外地缅怀遇难者的人们。一位曾参与唐山抗震救灾的69岁老人,自费坐车从大连来到唐山,让演职人员深受感染。开机比较顺利,但陈可佳还不太满意,“主角由‘80后’群众演员出演,用草根的标准衡量已经很不错了,但因为没有切身经历,眼泪在眼里而不是心里。”陈可佳说,接下来还要对演职人员进一步指导,尽最大努力把这部剧拍好。
唐山大地震及同名电影在全国乃至世界都很出名,冯小刚在中国影视界是首屈一指的名导,陈可佳拍摄唐山大地震也自嘲蚍蜉撼树,但困难丝毫没能动摇他的决心和信心。草根导演陈可佳的勇气和坚韧,又何尝不是唐山人传承发扬抗震精神的具体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