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稿 (周宏武 刘海燕 远丽佳) “坤娟这孩子太好了!别看人家是大学生,可是到咱们村后,马上跟老百姓打成了一片,经常走家入户,为村里做了不少工作,大伙儿都非常喜欢这样的干部!”刚走进唐山遵化市汤泉满族乡袁果庄村村头,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大妈就赞不绝口地说。
大妈口中的“坤娟”,就是遵化市2007年招录的大学生村官李坤娟。选择扎根农村,并不是李坤娟初出茅庐的一时冲动。在上大学时,她就多次表达过“要为农民做实事”的愿望。毕业后,她和同班同学一起考取了“村官”。
“2007年12月8日,我被分到了汤泉满族乡袁果庄村,开心的我当夜无眠……”在村工作日志里,李坤娟这样记录着自己第一天上任的激动心情。
袁果庄村是个板栗种植专业村。进村伊始,李坤娟就向村支部书记尚兴华请教板栗种植知识。听说村主任家有2亩板栗,她立即要求村主任带她去板栗园实地考察,现场学习板栗种植知识。用她自己的话说,只有先当好“农民”,才能当好“村官”,当好农村发展的带头人。
从此,李坤娟每天早上5点起床,起床后就去收拾村委会卫生,然后精神焕发地“飞”向她的工作岗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坤娟每天奔跑在袁果庄村的乡间大道上,大树下、小路边、田间地头、农家炕头……到处都是她的工作场所。
由于李坤娟走路快,干起工作来麻利干练,村民们都亲切地说她有一双“飞毛腿”。她也十分中意这个“外号”:“我愿意成为百姓的‘飞毛腿’,飞到他们身边,哪里需要,我就‘飞’到哪里。”
在人生的第一个工作岗位上,李坤娟表现得积极主动。群众工作无小事,不管领导交代给她什么事,即使再小的事,她都当成最重要的事来完成,布置的任务从不过夜。
从乡政府到村上,有两公里远,她每天至少要走两个来回。后来,村里给她配了一辆自行车,她非常爱惜,称之为“小宝马”。骑着“小宝马”走村串户,有机会就帮群众代办些加盖印章之类的“跑腿活”,她乐在其中。
年初,李坤娟在笔记本上写下了今年的第一个愿望:“每天至少为村里办一件事,袁果庄村就是我的家乡,我要用我的这双腿为我的家乡跑出一条致富之路!”
如今,袁果庄村已成为汤泉满族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老大村”,并连续两年被评为河北省、唐山市“民族示范村”。这其中,也有着李坤娟的一份努力和付出。
“以前我们村是大家提起的‘老大难’村,如今去掉了‘难’字,变成了‘老大村’,我觉得这种开心无法用语言来表达……”说完,坤娟脸上洋溢着甜蜜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