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民生之路奠基
——路南区友谊路征收搬迁纪实
专稿(王红梅、李国华、张笑非)
曾几何时,友谊路拓宽及周边区域改造的征收搬迁,牵扯了多少人的目光。
终于,路南区用不到一年的时间,完成了友谊路拓宽改造路南区段的征收搬迁任务,使道路拓宽具备了入场施工条件,为整个友谊路的拓宽改造奠定了基础!
路南,用“区域率先发展”的生动实践,为改变城市面貌、惠及民生书写了有力的一笔!
民心之举
治堵、治堵、持续治堵……
近几年,市委、市政府实施了一系列道路畅通工程:建设路拓宽、学院路南延以及龙泽路、卫国路通车,构架起了市区内的南北通衢。但是,随着汽车拥有量的激增,道路拥堵依旧严重,出行畅通愈益成为城市发展之盼……
于是,人们把目光投向了友谊路。
友谊路位于大里路和光明路之间,是市区西部重要的南北通道。但是,由于路幅狭窄,并没有缓解交通不畅的压力。而周边的居民住宅尚属震后最早兴建的安居工程,居住面积狭小、配套设施落后,社区内店铺林立、环境杂乱,不仅损害了城市形象,也影响着人民群众幸福感的提升。因此,群众对友谊路拓宽及周边区域改造有着强烈的愿望。
以道路拓宽带动周边改造,进而提高整个区域城市建设水平的提高。2011年初,唐山市委、市政府决定:实施友谊路拓宽及周边区域改造工程,并将其作为“二十件实事”工程、“城市面貌三年上水平”的重点工程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路南区义无反顾,肩起了这个沉重的担子:全力以赴完成新华道以南、友谊路东侧,包括西新楼社区、友谊里社区的征收搬迁任务:住宅2125户,非住宅30户,拆除建筑面积12.84万平方米。
但是,友谊路拓宽及周边区域改造,是国家新的《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正式实施以来路南区进行的第一次大规模征收搬迁。没有完备的与之相适应的操作规程,没有可借鉴的征收经验……
时间紧迫,形势催人,需要开创性的工作。
区委、区政府态度坚决:“房屋征收规章政策有了调整变化,但提升城市发展水平,提高群众幸福指数的任务没有变;相关的配套文件正在陆续完善出台,也没有可资借鉴的经验,这就要求我们在新的《征收补偿条例》的框架内,去开创性地践行科学发展、富民强区的目标要求。”
2011年2月10日,友谊路拓宽改造路南指挥部宣告成立:时任区委常委、区政法委书记的朱建峰任指挥长,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进成任副指挥长。
在指挥部负责人的办公桌上摊放着征收的各种文件:市人大通过的唐山市《政府工作报告》、唐山市“十二五”规划、路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
这是友谊路路南区段拓宽改造项目征收搬迁的依据。这些依据充分说明:友谊路拓宽和周边区域改造符合唐山和路南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
在全区的动员大会上,区委、区政府明确要求:“在友谊路拓宽改造的征收搬迁中,路南区要率先启动、率先征收、率先攻坚、率先完成任务”,按照“依法征收、阳光征收、和谐征收”的指导思想,打造一个“民心工程、惠民工程、畅通工程”。
指挥部闻风而动——
以学院南路办事处、友谊路办事处为主体,迅速组成动迁小组,深入群众家中,开展问卷调查,了解群众诉求;
从区直有关部门先后抽调了近100名精兵强将,组成政策咨询组、法律顾问组、综合协调组、协议签订组等十几个职能小组,为群众解疑释惑;
市委督查室、市规划局、市住建局、市城建办等各个职能部门的领导一线督导,与路南区领导一起现场指挥、现场调度、现场决策、现场解决问题……
一个强大的团队在友谊路西新楼社区、友谊里社区集结。
推进之力
征收搬迁是一项严肃的行政执法行为,它必须在法律的框架内进行。
路南指挥部迅速从检察院、法院抽调12名政法干部,在没有配套法律文件的困难中,严格按照新的《补偿条例》,相继起草制定了《友谊路拓宽改造补偿方案》《友谊路拓宽改造回迁安置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并以会代训,主要领导亲自宣讲新的《征收条例》《补偿方案》,以及征收的原则、思路、要求和工作方法。明确要求:刚性的政策法规,要从始至终、一以贯之……
一时间,区直领导深入到户、街道干部深入到户、社区人员深入到户……
2011年3月30日,友谊路拓宽改造路南区指挥部正式发布《征收补偿方案》《回迁安置方案》等公告。接着,“所有政策一次性上墙、所有权力一次性公开、所有工作人员一视同仁”: 2125户居民,《政策汇编》每户一本;300多名干部,《工作手册》人手一份。
手中掂量着《征收补偿方案》和《回迁安置方案》,广大居民开始用电话、用书面,或当面陈述,提出意见和建议1658条,其中,有疑问,有要求,更有叮嘱谆谆、期盼殷殷。
面对广大居民的诉求,路南区委、区政府连续召开规划协调会、居民代表会、党政联席会,明确表示:征收拆迁,必须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最大限度地考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在平面布局上,回迁楼沿友谊路围绕中心公园集中安置,在保证原小区回迁的基础上,由居民优先自主选择安置区域;在户型上,将2125户居民合理归类,确定了从60到100平方米7种不同的户型,并在18层以上设立室外连廊,达到了多数居室实现南北通透的效果,不仅满足了广大居民的居住期望,而且在唐山住宅单元设计上实现了一个创新……
依法、阳光、公正——5月30日,友谊路拓宽改造路南指挥部下达了征收决定并公告,6月26日启动评估程序……
2011年7月13日,友谊路拓宽改造路南区域征收搬迁集中签约在学院南路街道办事处正式开始,随之,友谊路街道办事处也于7月16日拉开了集中签约的序幕。
在那一刻,广大居民的期盼和要求体现得淋漓尽致——
签约现场,数百名群众排队等候,甚至有的群众搬来了躺椅、铺上了凉席,提前70多个小时进行等候。指挥长24小时现场指挥,公安、城管大队24小时维持秩序,工作人员24小时提供绿豆汤、矿泉水、防暑药品……短短半个月,1653户居民相继签约搬迁,签约率达77.89%。
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签约率越来越低,尽管路南指挥部开展了沿街“百户征收半月攻坚”活动,但截至9月2日,仍有17.46%的群众等待、观望,在规定期限内拒绝签约……
天,飘着蒙蒙细雨。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来到了征收现场,为一个科学的决策进行着深入的调查,为推进征收拆迁寻找着答案——
2011年9月15日,路南区委、区政府决定: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征收搬迁“百日攻坚”活动。在动员大会上,区委、区政府向全区党员干部发出召唤:“集全员之智,举全员之力,咬定目标,众志成城;勇于担当,强势推进,确保‘百日攻坚’行动决战决胜。”
“百日攻坚”,把友谊路拓宽改造路南区域的征收搬迁推到了前沿:2011年9月24日,燕京小区117楼及西新东楼非住宅建筑在机械的轰鸣中轰然坍塌。
这是友谊路拓宽改造路南区指挥部敲响的征收搬迁“第一锤!”
和谐之曲
学院南路办事处党工委书记蔡建林双眉紧蹙,眉宇间拧成了一个大大的“川”字结。
在友谊路拓宽改造路南区段的征收搬迁中,立新西楼小区坐落在学院南路办事处境内,需征收搬迁住宅1357户、非住宅15户——“学南”承担着路南友谊路拓宽改造整个征收搬迁任务的近三分之二,在一定程度上,“学南”推进时间的快慢,直接影响着整个路南区的征收搬迁进度。但是,在双新里社区,夫妻双方均有固定工作的家庭仅占30%,致使在社区的大街小巷内,卖彩票的、开诊所的以及复印部、理发店、婚庆公司、手机修理等五行八作,情况极为复杂。所以,动员大会后,区领导专门来到“学南”,调查研究,指导征收。在这种情况下,办事处130人平均每人10户,领导带头,责任承包,促进了征收搬迁快速推进。2011年12月,办事处原党工委书记李献君调任他处,蔡建林接任党工委书记——此时,友谊路路南段的征收搬迁已进入最后的攻坚阶段,动迁工作组使出浑身解数,面前仍是一堆难啃的“骨头”……
思虑良久,蔡建林对动迁组的同志们说:“越到最后,工作越难做,我们就越要过细地做工作。所以,我们必须抓住重点,各个落实。”
在新华道协和医院附近有一家寿衣店,樊兆成夫妇下岗后就在这里依靠卖寿衣维持生计。征收搬迁开始后,动迁工作组换了五六个,樊兆成就是不在协议上签字:“你们把房子拆了,别人又不把房租给我,我的生计断了,怎么办?”于是,蔡建林找到樊兆成。最后,樊兆成说:“只要你给我租到房,我就签、就搬。”蔡建林从路南找到路北,最后找到一家人去世后无人住的房屋。樊兆成又提出要求:“回迁房还要给我一层。”蔡建林又去协调回迁房……
樊兆成签了约、腾了房。但是,许许多多居民有困难、有要求,动迁工作组抓住重点,千方百计。
双新里社区居民纪氏夫妇双双下岗,妻子又患有糖尿病、先天性心脏病,女儿正在外地读大学。一家三口唯一的经济来源就是每月900元的最低生活保障金。生活的拮据使他们对征收搬迁产生了抵触情绪。学南办事处主任梁晓波、纪工委书记张笑峰了解情况后,先为老纪找到了工作,又为他妻子办理了低保,使他们顺利签约。
2012年4月12日,双新二社区党总支书记左丽红走进罗家时,发现屋子里就是床多:老三一家三口两张床住南屋,尚未结婚的老二、老四两张床住北面。为了促成他们早日签约,左丽红四处联系,最后为老四在社区解决了工作。接着,又为哥俩张罗起对象……罗家签约了。今年6月,社区号召义务献血,老四闻讯后,代表社区第一个报名。为了给被征收房屋的居民找到临时性住房,双新东里社区党书记柳淑霞顶着飘舞的雪花,用自行车驮着当事人,从友谊路到国防道,从双新四到立新东,最后使他们得以签约。
就在学院南路步步推进时,友谊路办事处也在你追我赶。
征收搬迁进入攻坚阶段,友谊路办事处党工委书记刘树岭就提出了“领导干部带头、党员团员当先锋、机关干部做骨干”的要求,并亲自为困难群众解决廉租房。办事处主任阎宝立昼夜奋战在征收现场。一天晚上,一位居民酒后来到友谊办事处指挥部,砸了电脑、电视,阎宝立上前制止。那位居民指着他说:“别上来,上来我就死在你的面前……”在征收拆迁中,办事处纪工委书记周建、副主任梁克江、孙斌一次次受到威胁、谩骂,他们不愠不火;燕京东里社区党总支书记宋芳坚持原则,有人对她电话恐吓、半路堵截,甚至有人拿着摄像机跟踪,她不为所动,倾情工作;燕京西里党总支书记杨志宏在做居民工作时被打肿脸颊,依旧和风细雨……
忍辱负重,无怨无悔。真情,创造了一片和谐。
奉献之歌
钱孟娟抬头张望,极力搜寻着西新里402楼。
突然,她感到脚底一阵巨痛——一个三角形玻璃碴穿透鞋底扎入脚掌。她脱下鞋,鲜血已从袜子中渗透出来。
钱孟娟是路南区残联协会理事长。友谊路拓宽改造工程开始后,区委、区政府在区直机关抽调精干力量,成立了由机关干部、司法干警、社区工作人员组成的12个攻坚组通力攻坚。
听说钱孟娟扎了脚,区残联副理事长贾志凌急忙打来电话:“钱姐,你回去吧,不差你一个。”钱孟娟说:“不要紧,先把这几户的工作做下来再说。”她拿着电话对贾志凌说:“倒是你,你的腿不好,这样没日没夜的,要保重身体才行!”
贾志凌放下电话,心中有了一种温情。她在1976年的那场大地震中受伤,左腿落下了终身残疾。友谊路拓宽改造征收搬迁开始后,她担任了友谊办事处燕京社区攻坚一组组长,负责4户居民的动迁工作。可是, 4户家庭成员的平均年龄都在70岁以上,而且各种疾病缠身:矽肺病、精神智障、严重哮喘合并心衰……贾志凌的牙一下子肿了起来。但是,她带领小组的同志走进了每一个特殊的家庭。居民郭大姐在社区威信高、人缘好,可对征收搬迁却一反常态地强硬。在多次长谈中,贾志凌发现了郭大姐头上的假发:原来,郭大姐已经身患癌症7年,常年化疗使她头发脱落,而夫妻俩因没有固定收入生活显得十分拮据。于是,贾志凌诚恳地说:“大姐,我是您的亲人,您有困难我来帮你解决!”走出郭大姐的家门,贾志玲立即协调有关单位为郭大姐办理了低保。看着贾志凌蹒跚的背影,郭大姐感慨万千:“小贾,你不要再跑了,我签!”然后,她主动地做通了其他几户居民的工作。一位姓陈的老人,8年前身患严重的哮喘合并心衰,性格偏执,条件苛刻,是征收中的“老大难”。贾志凌一次一次,不厌其烦:深夜停电送去蜡烛、住进医院前去探望、顶风冒雪帮助选房,最后自己开车到部队探望老人最疼爱的孙子……桩桩件件,打动了老人:“小贾,看到你腿脚不好,楼上楼下这样跑,我真的于心不忍。”贾志凌说:“大娘,我是您的亲人,您有困难,我不帮谁帮!”听着贴心暖肺的话语,老人用颤抖的手在协议上写上了自己的名字。
“我是您的亲人,我来为您解决困难!”贾志凌用她的真与诚,对居民奉献了情与爱;用她那残疾之躯,撑起了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赖和拥护。
在友谊路拓宽改造路南指挥部,董育红、姚翠玲、项伟静被称为“主任三姐妹”:董育红是区党史研究室办公室主任,姚翠玲是区住建局办公室主任,项伟静是区计生局办公室主任。尽管性格迥异,但在征收搬迁中,却有着共同的品格:甘于奉献——
周到、细致的董育红在指挥部综合协调组负责后勤保障,事无巨细,不一而足。集中签约时,现场有千八百号人,一日三餐、物品供应,董育红脚不沾地:饭凉没凉、量够不够、合不合大家胃口?她的嗓子哑了、心脏病犯了……晚上11点多,她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点火熬药,几次从沙发上醒来:药,早已干了;
快人快语的姚翠玲在指挥部既负责文字工作,又参与征收攻坚——编写信息时,她核实数字、排版校对,透着认真;为解决征收户困难,她挑水送到七旬老太家中……然而,儿子高考,她没有时间陪伴;儿子高考失利,她没有时间安慰;老母亲过生日,她没有时间送去祝福;丈夫生病在家,她没有时间照顾……她的时间、她的心思、她的精力全放到了征收搬迁工作上;
性格温婉的项伟静在指挥部综合组主要负责信息的撰写:收集动迁动态、掌握征收精神、反映领导要求,她一丝不苟、笔耕不辍。平时,她是好妻子、好母亲,可是,到指挥部后,丈夫调往到外地工作,四年级的孩子成了“没娘管的孩儿”:每次赶到学校,校门口只剩下孩子一人翘首张望;晚上加班,她把孩子带到指挥部,蜷缩在椅子上入睡……
这是友谊路拓宽改造路南区段征收搬迁中的独特风景!在这独特的风景中,辉映着他们的名字:张建军、刘之亮、徐超、富建伟……还有被广泛运用的“张金生工作法”“刘爱兵工作法”“李俊明工作法”……
正是一个又一个人凝结起的力量,推进了友谊路拓宽改造路南区域的征收搬迁。于是,人们把希望的目光更远地投向了未来——
友谊路道路拓宽完成后,道路红线宽40米,机动车道宽23米:双向6车道,将成为贯通南北的又一景观大道;而周边区域的改造,将使这里变成设施齐全、功能完备,树影婆娑、花团锦簇的现代化社区。
征收搬迁又一笔,浓墨重彩锦上花!路南区友谊路的征收搬迁,拓宽的是民生之路,展开的是以民生为本的生动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