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好高考后的“考卷”
(张桂东 艾立起)
6月8日下午,随着最后一张考卷的交出,经过12年寒窗苦读的莘莘学子如释重负。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检验文化课学习成绩的考卷答完之后,广大考生、家长和社会又要面临另一张“考卷”,即如何看待考试成绩、如何对待考生、如何做好高考的善后工作,在某种意义上说,答好这张答卷,堪称另一场“高考”。
冷静面对高考成绩
参加高考的学生,大都“身经百战”,在无数次班级考、学校考、县区联考、省市模拟考的“枪林弹雨”中,他们已经掌握了自己的知识底数,积累了判断考试成绩的基本功。有的从考场一出来就对自己的成绩有了大概的判断;有的拿到标准答案后,对自己考试分数也就估算个八九不离十;有的与同学联络中,知道了个人成绩排位的前后。同每年一样,考生临场发挥无非是正常、失常和超常三种结果。我们一个邻居的孩子,平时考试成绩在县区范围内居前50名,总是处于“重点段”,但高考时却发挥失常,勉强凑合上了二本线。还有一个孩子平时学习成绩一般,结果高考成绩却上了重点线,令许多人感到“不可思议”。业内人士认为,此时的考生特别是发挥失常的同学要努力实现重心的转移,不再后悔过去的事情,不为分数的高低过多地劳神伤心,而必须尽快走出“考场状态”,根据自己的成绩选择报考志愿、填对志愿、选好专业,确定好自己今后的奋斗目标。这一环节处理得好,也可弥补考场上的“遗憾”。
勿以高考分数论英雄
在被调查的对象中,有这样一位考生,因临场发挥失常,而受到一系列的冷遇:老师一反常态,连说:“我这么多年的心血白费了”;父母唉声叹气,埋怨:“家里这么多年的付出白搭了”;亲戚朋友也感到失望,声称:“我们这么大的希望变成了失望”。
高考结束后,随着分数的日益明朗,考生越来越清晰地感到不同的眼神正向自己投射而来。面对那些超常发挥的同学,一些家长常常以此为样板来对自己的孩子表示出不满,诸如:“你要像谁谁家那孩子多好呀,不鸣则罢,一鸣惊人。平时不显山不露水的,临到考试,一下整了个全国重点。人家那爹妈咋那么有福啊!”一个考生高考出色了,祝贺、捧场、凑热闹的人多了起来,要带孩子旅游的、请孩子吃饭的、给孩子红包的、认孩子做干亲的,整天门庭若市,热闹非凡。与此同时,那些考试发挥失常的孩子却承受着不该有的压力:有的人对他们冷眼相待,诸如“关键时候掉链子”之类的话给他们本来就不好的心情雪上加霜。“不以成败论英雄”,对待考生也是这样。在这方面,我们亟待梳理思绪,调整心态。在高度文明、高度开放的社会背景下,怎能连一次考试失利都容不下、受不了、看不惯呢?
做好高考善后工作
据报道,今年全国参加高考的学生同比下降7%,高考录取的比例可达68%以上。换言之,每3个考生中就有一个能够被高校录取。时至今日,应当说上大学已经不是难题,但事情往往不是人们想像的那么简单。我们调查发现,高考的善后工作还需要引起重视。现实生活中,高考分数上重点线的,想上名牌大学;稍次一些的,想上重点院校;勉强够本科段的,期望挑一个好专业;进入大专录取范围的,则在上大学还是复读的选择中犹豫不决。在考生走到人生的十字路口之时,考验学校、家长和社会真功夫的“较劲儿”时刻才真正到来了。一方面,考生要调整心态,找到自己合适的奋斗目标。另一方面,家长要审时度势,教育孩子正确对待高考,正确对待自己,不能好高骛远,抱有不切合实际的幻想。同时,社会各界要因势利导,要站在大多数考生和家长的立场上,切忌只顾几个高考“状元”而因小失大,千万莫使宣传产生片面性、舆论出现一边倒。最后,对那些没能考上大学,或者放弃大学深造机会而直接走上社会的同学要有合适的应对措施。
高考过后,愿考生、家长和社会在新的“考试”面前做出令人满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