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都市报冀东版记者王天译文 陈洁图





由于地势过于低洼,虽然大雨过后已有半月,但位于遵化市新店子镇马店子村东北侧的一座铁路桥涵洞内积水仍有近两米深,道路被迫中断。为了恢复交通,马店子村村委会和村民们多次找来水泵抽取积水,然而每次抽取过后仅一个晚上,涵洞内的积水便再次涨到约两米深。半个多月的“拉锯战”让周边十多个村庄的村民们苦不堪言,眼看秋收将近,村民们希望能有相关单位负责,还村民们一个安全的出行环境。
8月17日下午,记者赶到马店子村。尽管下午两点钟的太阳烤得人皮肤生疼,但马店子村村民老张仍顶着烈日咬牙坐在光秃的桥顶上,桥下,深近两米、长约50米的积水带,正不断的从小腿粗细的管子里抽向数十米外的玉米地中。
这样的日子,老张已经坚持了5天了。自从马店子村村委会无奈放弃抽水后,作为附近一石料厂的工人,他被迫暂时更换了工作岗位。“没有办法的事情,石料厂和旁边十多个村子的村民,如想出行去遵化或112国道,这条路是最近的,也是石料厂的唯一出路。”老张说,自从7月末的一场大雨过后,这座铁路桥下的积水就再也没有断过,“之前都是村委会出面组织抽水,但每次抽完,不过一宿的时间,积水就又满了,而天抽水的成本就要两百多元。在坚持了近两个星期后,村委会负担不起了,想把剩下的资金用在秋收时再抽。可是,我们厂子顶不住啊,石料运不出去,多少人的收入就没了,我们只好自己来抽水。”老张无奈地说。
记者在现场看到,这座铁路桥桥上的铁轨比玉米地地面高出一米左右,桥下的限高为4.2米,而实际高度则近6米,5米多的落差,就是桥底路面低于地平面的高度。此时,桥下涵洞两侧距水面约有1米高的水泥墙壁上,长满了绿色的青苔,老张告诉记者,青苔的位置,就是在抽水之前的水位,“有两米多高吧,前几天一辆面包车经过,一头扎进了水中,只有一点车顶露出水面。”老张说,还好当时附近农田中有人,大家合力救出了司机,“就在昨天,一辆农用三轮车也扎进去了,整个车全部没入睡肿了,大家摸了半天,才找到车。”老张说,半个多月间,桥下已经发生多次类似事故。
然而,尽管桥下的积水已经阻断了这条路的交通,但除桥上两侧悬挂一个手写的“桥下水深,禁止通行”的警示牌外,涵洞两端的道路上再无其它警示标志。老张告诉记者,这两个手写的警示牌,还是在发生多起事故之后,村民们悬挂在上面的。
为什么桥下的积水会不断上涨呢?附近村庄的村民们告诉记者,由于涵洞太低,连日的降雨过后,桥底路面已经在地下水水位以下了,“现在从地面向下挖不过四五米,就可以挖到地下水了。”村民们说,地下水会从两侧的石缝中不断流出,最终汇集在涵洞内,导致桥下积水不断。
在水面又下降了30多公分后,记者看到,涵洞一侧的墙壁上,果然有数股水流从石缝中涓涓流出。“就算是现在,桥下积水仍有一米多深。”为了给记者证实,老张不顾劝阻,推着车子走入水中,积水很快便没至腰间。
“本来在两年前,这条路还是从桥上穿铁轨而行。2010年春末,突然来了一批工人,开始修这座铁路桥,向下挖了6米多深,在当年秋末建成了这个样子。”村民们称,从那以后的两年中,只要下雨,桥下就会积攒起大量的雨水,非抽水不能通行。
“不仅桥下太低了,而且整座桥还被修成了‘之’字形,整个桥长不过30多米,但落差就近6米,使两端路面形成巨大的陡坡。在涵洞修好的那几个月间,发生了多起事故。”村民们称,由于事故频发且车辆南行,再经多次协商后,由附近厂矿出资,又对这座铁路桥进行了“延长”,把之前30米的陡坡延长到了百余米,“即便是这样,自行车路过时也根本刹不住闸,大家都得推着走。”村民们称。 “再有几个星期,就该收秋了。要是到时候这个涵洞内还是这么多水,我们该咋办啊?”村民们称,这条路是周边十多个村庄通往遵化城区和主干道的不二之选,道路的中断给这些村庄的村民出行带来了很大影响。采访中,记者发现,仍有不少村民为了穿过铁路桥,而不得不把车子搬至桥上,艰难地穿越铁轨而行。“找了很多部门,都说不该自己管,我们只希望相关单位能重视起来,给我们一个安全、通畅的出行环境。”村民们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