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灾难之下的美丽片段
(檀咏)天终于放晴了,灾难留下的痕迹依稀可见。
从8月2日以来,不间歇地奔波于滦河堤坝、沿海海挡和沥涝严重的村庄、田野采访,跟随县领导和主管部门记录抗洪除涝的会议……十几天的劳顿让身体不堪重负,真想停下来好好歇歇。
然而,每每从现场返回办公室,刚刚亲见的一幕一幕,总会让这种想法烟消云散。虽然在宣传战线工作了12个年头,平时工作可谓紧张忙碌,但当这样的大灾难突然降临时,我才真切地感受到先前从未有过的一种责任。
在8月6日的县委常委会扩大会议上,当一些年长的县领导结合县志记载提到,这是1962年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洪涝灾害时,现场一片安静。我的心头再次猛然一颤——暴雨、洪水、台风、风暴潮……这些灾害的叠加使乐亭15个乡镇(街道办)531个行政村全部受灾,受灾人数达到40.9万人,预计直接经济损失超过40亿元。
受灾数字触目惊心,受灾现场满目疮痍。但乐亭县在这场罕见的洪涝灾害中,却没有出现一例人员伤亡事件。
物质的损失固然令人心痛,但只要有人在,一切都可以重新再来!
暴风骤雨之中,50万乐亭人民和驻训官兵在抗洪一线、在防潮前沿奋战的场景犹如刀刻入脑:滦河大堤多个闸口漏水,解放军某驻训部队集结400余名官兵,兵分多路紧急参战。官兵们在封堵闸口的过程中跑掉了脚指甲盖、拼尽体力甚至每次扛运两袋沙土;胡坨村年过六逾的村支书孙邦歧组织30名身强力壮的村民组成“敢死队”守护最险段,自己落入洪水中险些被冲走;毛庄镇37名机关女干部用柔弱的身躯让“铿锵玫瑰”在防洪大堤绚丽绽放……
8月7日,当汛情逐渐解除,县委紧急抽调22名骨干宣传力量,分赴滦河堤坝沿线和沿海8个乡镇及内涝地区深入挖掘在抗洪抢险和排涝救灾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作为其中一员,我主要负责搜集整理各个采访小组反馈上来的信息。
当日晚上,第一篇稿子如约而至:地处沿海最前沿的马头营镇捞鱼尖村有98条渔船在外作业。而此时距离台风“维达”的到来只有十几个小时。村里迅速成立抗击风暴潮巡查小组,在最短的时间内组织渔民安全转移。在台风到来之前,98条渔船安全归航!一条不少!捞鱼尖村人在风暴潮中凝聚起的强大民心坚不可摧!
随后,各采访小组采写的大量稿件不分昼夜如雪片般传送到邮箱里。短短9天时间,各采访小组共撰写、整理、上报各类新闻、信息稿件120余篇(条),内容涉及各级基层党组织和乡镇、县直单位的主要负责人、领导班子成员及机关普通党员干部、大学生村官、农村干部群众及驻训官兵等各类群体和个人。
灾难面前,英勇的大钊故乡人生动地诠释了“人定胜天”的深刻内涵。而当洪水、潮水逐渐退去,乐亭人用善良、仁爱相互温暖和支撑,用团结、互助的精神和行动重建家园。刘赵庄村千亩良田全部被淹,但村民们不计个人得失,在挖渠掘沟时,但凡排水方便,遇树挖树,遇棚挖棚;庄东村村支书赵国祥昼夜巡护堤坝,家中的养殖场淹没,妻子只好打开场门让猪羊四处逃生,而乡亲们则把追回的部分猪羊暂养后如数返还;朱庄子村村民自发为遭受水火两重灾难的村民捐款,提供吃住;大捞鱼庄村民轮留为暂住村部的老人送去热气腾腾的饭菜……
坐在电脑前,无数次泪湿眼角、无数次感慨唏嘘。我不忍放过每一条有价值的线索,与采访小组成员保持热线沟通,和采访对象面对面交流,到现场亲身感受遗漏的感人细节……此时此刻,我突然发现,手中的笔变得超乎寻常的流畅。以笔为枪,或许并不贴切,但我愿意用不成熟的文字,将乐亭50万人民抗洪抢险、排涝救灾的历史记载,把在这场灾难中闪现的一幕幕感人的镜头记录下来。以史为鉴,留给我们和后人。
8月16日,大规模的采访活动暂时告一段落。在总结发言会上,我说:搜集、挖掘、整理这些先进典型的过程,更是一个受教育的过程,我感动于奔波在采访一线的兄弟姐妹们的敬业精神。会后,下派采访组的县文联徐海英大姐对我说:“敬业来源于感动,感动源于灾难之中的美丽片段!”
是啊,灾难让我们失去——这个夏天我们遭受重创,庄稼被毁,房屋坍塌……
灾难也让我们收获——暴雨洪涝中的无数个感人的美丽片段凝结的精神会让我们受用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