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蓝领为艺狂
在企业做蓝领的赵路,画画、雕刻等技艺无所不好,大部分的业余时间和工资倾注其中;下岗后,他又醉心瓷塑,玩弄土火,虽尘满面,鬓染霜,入不敷出,却不改其乐,可谓痴狂。
1992年,21岁的赵路从部队退伍,来到一家热电厂做了蓝领工人。为了丰富业余生活,从小就喜欢捏泥人、画画的他开始疯狂学习油画、雕刻,每月几百元的微薄收入,大部分买了工具和原料。很快,他在油画创作、印章雕刻等方面小有所成。
后来,企业经营每况愈下。2006年,赵路主动买断工龄,寻找新的出路。一个偶然的机会,他随意用瓷土捏了几只小青蛙,入窑烧成后竟大放异彩。这让他一下子迷上了瓷塑艺术。没有老师,他就买书摸索,到景德镇等地观摩体会;没有工作室,他就在自己的卧室创作;买不起窑,他就小心翼翼地将一件件作品用三轮车运到几公里外,租别人的窑烧。有时,他甚至无偿为一些陶吧创作瓷塑,不问收益,只为提高技艺。
瓷塑胎体创作难,烧制亦难。一窑作品至少要烧6个多小时,稍有不慎,就达不到满意的艺术效果。为了烧好每一窑,灌气、加压、控温等一系列工作都是由他一人完成,6个多小时下来,常常累得筋疲力尽。
为了检验自己的作品,也为了能挣点钱补贴家用,2011年年底,他怀着忐忑的心情背着作品闯荡北京。一路上,重重的瓷塑作品把背包带坠坏,他的肩上也勒出了血痕,脚上磨出了血泡。在潘家园,瓷塑作品刚一摆开,就被围观抢购,许多顾客爱不释手。在北京,赵路遇到了一些搞艺术或收藏研究的专家学者,他们不仅购买他的作品,还给他好多建议和鼓励。后来,他的作品也摆进了798、南锣鼓巷等艺术区、旅游区的一些商店。这让赵路对自己的艺术创造更加充满了信心。
虽然瓷塑作品已为市场接受,但因一件件作品捏塑烧成不易,售出后并没给他带来太多的利润,至今他还背负着几万元的外债。为了创作出更多更好的艺术作品,虽然生活依然拮据,但今年他还是借钱在偏僻农村租了一个简陋的农家院,每天去那里,在孤独与兴奋中构思、创作。 王爱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