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13岁小学生考入中国音乐学院附中
康天铎:黑白键上的快乐变奏
6月21日上午,唐山一所艺术培训中心的琴房里,传出阵阵优美的钢琴声,时而轻柔、时而激越,一串串音符宛若精灵,在黑白键上跳跃、舞动,演绎着贝多芬的悲怆、肖邦的诗情……这行云流水般的琴声,出自13岁少年康天铎灵动的指尖。
几天前,一张来自北京的通知书报出喜讯,康天铎以优异的成绩被中国音乐学院附中录取,成为本年度附中全国招收的18名钢琴专业学生之一,也是历年来我市首个被中国音乐学院附中钢琴专业录取的学生。凭借天赋、勤奋和坚韧不拔的毅力,这个痴迷钢琴的音乐少年,在黑白键上弹出快乐的变奏。
9岁学艺:从“好玩儿”到痴迷
康天铎出生于一个艺术世家,耳濡目染之下,幼时即显示出良好的音乐天赋。但一直从事钢琴教学的妈妈并没有刻意把儿子培养成一个琴童,只是偶尔教他一些弹奏的基本功。
2007年4月27日,著名旅德钢琴家、中国音乐学院钢琴系教师王逎带领学院的优秀学生来唐举办专场音乐会。大哥哥、大姐姐们的精彩演奏让康天铎心生羡慕:“我也要像他们一样!”在妈妈的支持下,天铎拜王逎教授为师,正式走上了学艺路。
学乐器要苦练,有毅力、有恒心、肯吃苦才能出成绩。入门之初,为了锻炼手指的力量和灵活性,天铎每天要在手腕绑上一斤重的沙袋,弹奏4-8个小时。手指常常弹肿,指尖很快磨破了皮、磨出了茧。家里的老人心疼不已,“孩子这么小就要吃这么多苦,何必非走这条路?”但天铎妈妈选择了坚持,“任何一项学业都不轻松,不付出汗水绝不可能有所成就。”
“开始弹琴觉得挺好玩儿,认真学起来才发现蛮枯燥的,一个地方弹不好,要练上一百遍、一千遍。”康天铎笑言,自己常常羡慕小伙伴能在外面自由自在地玩耍,烦躁的时候还会用手指砸琴键,可慢慢的,他弹上了瘾,一天不摸琴就会手痒。
“妈妈常说,我就是一根大铁棒,什么时候磨成细针,就成功了。”带着“铁杵磨针”的毅力和劲头,天铎全身心投入到钢琴学习中,半年后,他的演奏水平突飞猛进,进步之快令人惊讶。
艰辛备考:闯关中国音乐学院
2009年7月,天铎参加了第四届德国威斯巴登国际钢琴比赛,获得儿童组中国赛区优秀奖,这次获奖让他坚定了考取中国音乐学院附中的决心和信心。
为了备考,在半年多时间里,康天铎独自在北京学习、训练,每天的生活就是住地、琴房两点一线,早出晚归,练琴时间超过10个小时,连看琴房的大爷都记住了这个刻苦的唐山孩子。“学琴没有什么捷径,勤学苦练、坚持不懈是必须的。”天铎告诉记者,自己的偶像朗朗每天至少弹奏14个小时,“他说如果别人也能付出这么多时间和努力,会比他还优秀。”
今年4月,天铎参加了在许多琴童家长眼中“比高考还吓人”的附中入学考试。面对挑剔的评委,不少考生都神经紧张、脸色煞白。因为天铎经常参加表演,积累了不少演出经验,心理素质比较稳定。初试中,他“弹得相当火爆”,顺利入围。
进入复试的都是各个省市最顶尖的苗子,有的来自音乐学院附属小学,有的已经学琴7、8年,这无形中带给天铎很大压力。陪考的妈妈看出天铎的焦虑,安慰他说,“只要你努力,今年不行明年再考。”可天铎下了决心,“妈妈,我一定要考上!”
复试那天,由于过度劳累,天铎出现体力透支,但靠着平时积累的过硬音乐素质,他在视奏、视唱练耳等环节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最终成功闯关。“这次考试让我悟出一个道理:在台下练得越扎实,在台上发挥得越稳定。”
阳光少年:音乐让他如此美丽
生活中的康天铎是个热情、开朗、善良的少年,喜欢帮助别人,喜欢和不同的人聊天,喜欢笑。音乐教育不仅培养了他坚韧不拔的毅力,也造就了他阳光的心态。
天铎的妈妈孙东丽是一位有着近20年教学经验的钢琴教师,在音乐教育方面有自己独特的心得。“要让孩子感受到音乐带来快乐而不是负担。孩子学琴都会有起伏,遇到难度的时候,容易产生畏难心理,这时候家长要多鼓励孩子,带他多听、多看大师们的演奏,把审美转化成学习的动力,不要训斥、打骂孩子,那样只会使他对音乐产生厌烦心理,对学琴失去兴趣。”
从6岁开始,天铎就跟随妈妈到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地开展音乐交流活动。11岁时,他独自赴美参加艺术夏令营,尽管语言不通,但他用精彩的钢琴演奏表达中国孩子的友谊和热情,很快和异国小伙伴交上朋友,成了夏令营里的小明星。
闲暇时,康天铎喜欢坐在电脑旁,一边倾听著名钢琴演奏家的CD,一边上网搜索不同大师对名曲的演绎。从喜欢莫扎特的轻快活泼,到欣赏贝多芬、巴赫的精神力量,他的音乐鉴赏力和感悟力在不断增强,而美国的茱莉亚、柯蒂斯音乐学院成为他未来的奋斗目标。
今年9月,康天铎将跨进全国音乐少年梦想的校园,步入正规钢琴教育轨道。对于刚满13岁的他而言,充满魅力的音乐之旅,才刚刚起程。(本报记者胡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