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驾”危害堪比“酒驾”
专家提醒:“十一”出门勿“药驾”
专稿 国庆与中秋连在一起的8天长假即将来临,许多市民开始安排自驾之旅。自醉驾入刑之后,“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的观念已在市民的脑海中根深蒂固。然而,另有一种堪比“酒驾”的行为——“药驾”,并未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
不少司机轻视“药驾”
近日,一名市民服用过量催眠药后驾车肇事,交警快速出警并及时将其送往医院救治脱离了危险。交管部门提示,服用抑制神经类等药物后应避免驾车,“药驾”危险不亚于“酒驾”。
走访过程中,记者发现公交行业对“药驾”的警惕性比较高。已有15年驾龄的公交司机王师傅告诉记者,如果生病状态不佳,或是吃了会犯困的感冒药等,是不会出车的。“对自己负责,就是对乘客的安全负责,也是对社会负责。”但绝大部分私家车主对“药驾”却不以为然。记者随机采访了九位司机,发现他们当中仅有一位知道什么是“药驾”,大多数人都对服用药物可能影响驾驶安全并不了解,只是知道服用某些药物后,会出现头晕、倦怠、心悸、视物模糊等症状。 “只听说过“酒驾”,“药驾”还真没听说过。”市民陈女士平时负责开车接送孩子。她告诉记者,有时吃了感冒药后还是像往常一样去学校接孩子,的确容易犯困,头部发晕,但这个时候她会注意放慢车速。
记者查阅了一些感冒药、抗过敏药的说明书,发现有些药的注意事项上提到了驾驶安全,例如“夜用片用药期间不宜驾车或高空作业、操纵机器。”等,但这些并未引起某些市民的重视。“没人规定吃药后不能开车啊。”市民李先生说“有些药是写明服用后不要开车,但也写着可能会引起肾衰竭,这些都是小概率,但开无妨。”
专家提醒:
吃了这些药最好不开车
对此,药剂师陈明义表示,有7类药物会对驾车产生影响,它们是抗组胺药物、抗抑郁药物、镇静催眠药、解热镇痛药、抗高血压药、抗心绞痛类药、降糖药。值得注意的是,多数感冒药都含有抗组胺类药物成分。容易让患者“被药驾”的常用药有感冒药、抗过敏药、止咳药、镇静催眠抗焦虑药等,“这些药物中含有扑尔敏、苯海拉明等成分,药物生效以后,会出现困倦、瞌睡等现象,导致司机驾驶机能受到影响。”
陈明义说,这些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会造成人的动作协调能力下降、注意力分散、测距能力减弱等情况,从而影响刹车、挂挡、转方向盘等判断,“由于人和人的个体差异,有些驾驶员还会对其他药物产生不良反应,所以在生病服药期间最好不要驾车,必须驾车时一定要仔细阅读所服药品的说明书,凡说明书中规定服药期间禁止驾车的一定要严格遵守。”
交通法规暂无检测和处罚措施
另据交管部门介绍,我国目前尚未在法律监管层面对“药驾”施以监管。尽管道路安全法规定,饮酒、服用国家管制精神药品或麻醉药品,或患有妨碍安全驾车疾病,或过度疲劳影响安全驾驶,都不得驾车。但该规定只列出精神药品或麻醉药品,其他很多可致驾车意外药物并未涉及。 “酒驾我们可以通过血液中的酒精含量进行检测,但是对于药驾来说,国家没有相应的标准,在处罚司机药驾的时候没有相关的法律依据,如果没有法律依据的话,我们只能做一个善意的提醒。”
交管部门提醒广大驾驶员,在生病服药期间最好不要驾车。如果生病了必须服药请注意以下几点:
1.驾驶员看病时,主动表明身份,请医生尽量避免使用会对驾驶员产生不良影响的药物。
2.仔细阅读药品的说明书或是商品标签,特别是“用量、禁忌症和副作用”等。药品在出厂时,最好标明“驾驶等级”。
3.不可超剂量用药。
4.等药效消除得差不多后,再开车上路。
市民建议:
药品应标“药驾”等级
多年负责交通事故案件代理的律师林宗正告诉记者,他接到过不少因“药驾”而引起的单边事故案件,大多是司机服用药物后注意力下降撞到路边或是撞坏路面车辆等。“要消除‘药驾’带来的隐患,要在法律层面上将‘药驾’写入相关法规,从法律上确立对‘药驾’的禁止性。”
市民刘女士则认为,在目前法律上还未对“药驾”进行相应规定的情况下,尝试对药物服用提示进行细化,在药物外包装或说明书上标注服用该药物是否会对驾驶造成影响,服用该药物多长时间内不宜驾驶,以便司机明确判断。“能不能在药盒上标明这种药对驾驶的影响级别,这样更便于识别,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避免‘药驾’发生。”
闫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