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婆婆耄耋媳
——南堡尖坨子村张翠兰侍奉婆婆的亲情故事
(本报记者刘庄子)
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可好儿媳张翠兰却用实际行动改写了这句话——她侍奉公婆数十载,并在自己六十多岁的时候,守在床前贴身照料瘫痪的婆婆,这一守就是18年,直到老人过了百岁终老。连日来,八旬儿媳张翠兰照顾百岁婆婆的事迹被传为美谈,如今,她的名字已经成了当地百姓心目中“好儿媳”的代名词。
新婚不久,儿媳勇扛重担
近日,记者前往南堡经济开发区海滨镇尖坨子村,见到了年已83岁的张翠兰老人。虽然年过八旬,但张大妈耳聪目明,精神矍铄,说起话来底气十足。她告诉记者,自己是一名老共产党员,曾做过妇女工作。回忆起过往,张大妈陷入了短暂的沉思。随即,她的思绪将记者带至了64年前——
那时,刚刚19岁的她与同村村民刘东林结婚。婚后,张翠兰将孝敬长辈、关心丈夫、抚养孩子作为持家原则,努力扮演好家庭角色。由于丈夫工作繁忙,对于公婆,张翠兰不仅要承担起自己做儿媳妇的一份责任,还要替丈夫承担起做儿子的义务。“虽然当时婆婆还年轻,但她始终体弱多病,还经常无故休克。”结婚不久,张翠兰便主动提出与婆婆同吃同住,义无反顾地承担起照顾公婆的义务。
随着四儿一女的陆续降生,张翠兰肩上的担子也越发沉重。41岁那年,为了让丈夫安心工作,张翠兰毅然辞职,留在家中照顾公婆、拉扯孩子。1989年,张翠兰的公公去世,这给婆婆带来很大打击,老人心情极度低落,终日郁郁寡欢。张翠兰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为了让婆婆开心起来,她经常请邻居来家里陪婆婆打牌、聊天。见婆婆的悲伤被喜悦冲淡,张翠兰心头的愁云才渐渐散开。
婆婆瘫痪,儿媳悉心照料
1994年,张翠兰84岁的婆婆因突发脑血栓而导致偏瘫,每天的饮食起居都要在床上进行,张翠兰从此寸步不离地守护着婆婆。
每天天刚亮,张翠兰首先打扫屋子、做饭、洗衣服,然后帮助婆婆解手、洗脸梳头、喂水喂饭,直到把婆婆安置好,她才能端起饭碗,休息片刻。一年四季,老人每天都是干干净净的,从未患过褥疮。“我妈瘫痪,屎尿弄到被褥上是常事儿。”作为儿媳,张翠兰毫无怨言,每次都及时给婆婆擦净身子,换上干净的衣服和被褥。
婆婆牙口儿不好,张翠兰就将菜切得很细,饭煮得很软,更是每天都变着花样地做给老人吃;每次喂饭时,细心的张翠兰担心烫着老人,总要用嘴唇试试食物的温度……
丈夫刘东林的工资是全家惟一的经济来源,家里人口多,生活十分拮据。只要家里有点好吃的东西,张翠兰从来舍不得吃,都给婆婆留着。在老人触手可及的床头,经常摆放着零食和水果。“我妈平时喜欢吃零食,我就买些糖果、点心、牛奶和水果放在床上,什么时候想吃了,她伸手就可以够到。”
年复一年,老人将张翠兰的付出看在眼里,感动在心,逢人就夸自己有个好儿媳。
婆婆需要,生命才有意义
张翠兰每天的生活就是围着婆婆转,重复着喂饭、洗澡、收拾屋子的工作。由于长期劳累,她的身体也是每况愈下,患上了腰疼的毛病。一天,张翠兰把婆婆安顿好后,特意叮嘱道:“妈,我腰疼又犯了,我就在对面屋烤电,不会走远,没事的话尽量别叫我,要不会影响烤电效果,完事儿后我马上过来。”直到婆婆听懂并满口答应,张翠兰才放心地走开。可没多久,她就听到了老人慌张的呼唤声:“丫儿(张翠兰儿子的小名)他妈呀,你在哪儿呢?”为了安抚老人,张翠兰只好放弃治疗,到床边守着婆婆。
“我不觉得婆婆是累赘,相反的,只有她需要我,我才觉得活得有价值。”虽然自己同样是白发苍苍,虽然自己也已然子孙满堂,但对于照顾婆婆,张翠兰仍旧坚持亲力亲为,生怕婆婆不习惯。
2011年2月,婆婆离世,张翠兰陪老人走完了最后一程人生路——而那一年,她已是82岁高龄。“直到现在,我心里还是放不下,和婆婆相处的日子好像就在眼前,虽然辛苦,但我们全家人其乐融融……”
言传身教,好家风代代传
曾经的乌丝变白发,曾经有力的双手也变得有些颤抖。如今,张翠兰步入耄耋之年,子女也早已成家立业。在张大妈的言传身教下,儿子、女儿、儿媳、女婿、孙子、孙媳个个孝敬老人。“孩子们经常买些好吃的来看我,家里缺什么东西或者有什么活儿,他们都会马上办好,从不让我操心。”
“婆婆在的时候,我尽力让她每一天都快快乐乐。”经历了几十年的辛苦操劳,张翠兰无怨无悔,满脸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