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帮父母做些事 内心舒畅又踏实
专稿 这次国庆节回老家,帮父母做了一些事,心里分外踏实。
早上起床后,母亲想试试外甥女给买的发夹子,我自告奋勇,拿出一把劣质的塑料梳子,帮她梳头。起初母亲抢梳子,拒绝我的好意,我只好大声(母亲耳聋)说只是帮她把头发通一通,母亲这才安静地坐在炕沿上。
40年来,我头一次为母亲梳头,不免有些笨手笨脚。我只坚持一个原则,轻些,再轻些——我轻轻梳开母亲花白的头发,发现头顶上的白发已经很稀疏了。突然就想起这些年母亲天天起早为我和父亲、姐姐做饭的事来,我们爷儿仨要早起上班、上学,尤其是冬天,母亲天不亮就起来,生炉子、煮粥,蒸馒头给我们带,真是太辛苦了;还有,20多年前,我骑着自行车驮着母亲去地里间苗,到了地里,母亲二话不说,蹲下就开始工作,而我却边干边听收音机,磨磨蹭蹭,常常是母亲先间到垄头后,再来接应我……
想到这些,我鼻子一酸,眼泪差点落下来。“妈,您后面的头发还有不少是黑的呢!”我故意装作惊喜的样子大声地说。“我的头发是比小永妈的黑,她的好几年前就全白了。”母亲自豪地说。我想多为母亲梳一会儿,但母亲急着去烧火做饭,抢过梳子,坚决不再让我梳。但,我会记住这个温馨的早晨。
我家是村里少有的还在用大灶的人家。虽然姐夫十年前就买了煤气灶,但母亲这么多年习惯了用大灶,还是不愿舍弃它。刷完锅后,母亲发现掏出来的灰湿漉漉的,我趴在灶台上仔细观察,发现锅底上有了一个蚂蚁大小的洞。当天正好是镇大集,于是我和爱人开车拉着父亲去集上买锅。父亲挑了一口9公斤重的锅,我付了60块钱后把它拎到车上拉回家。在父亲的指导下,我第一次把那口旧锅从灶台上扒下来,发现原来灶膛底下是有一个炉篦子的。我们爷俩儿安上新锅,再用黏土和泥把缝隙抹好,中午,我们吃上了用新锅馏的冷饭。
秋风起,天气转凉,我问父亲哪有卖煤的,父亲说村里就有一户,但冬天还早呢,不必急着买。我坚持当天就把煤买回家,我也可以趁着在家帮父亲多干点活。于是联系了村里那户卖煤的,请他把煤送过来。煤送来了,质量还不错,一吨820元。我想买1吨,父亲说烧不完,坚持买750公斤,我拗不过他,只好听他的。煤是卖煤的小伙子负责用小推车往房前墙根下运,我负责搬砖头,垒起一道简易的墙,把煤圈好。
临走前,父亲又让我上到房顶把电视天线转转方向,我高兴地接受了这个任务。我解开捆天线木棍的铁丝,按父亲的要求把天线由东西方向转到东南—西北方向,再把铁丝拧紧。父亲爱看本县的电视节目,所以老天线一直在用。
我本质上是个好逸恶劳的人,一面临干活就抽懒筋,虽然很多活都咬牙干完了,但一直没成为一个干农活的成手。随着年岁增长,我越来越体会到“劳动创造幸福”这句话的真谛,于是渐渐热爱起劳动来。就像那天,一天下来,真的有点累,可是心情却非常舒畅,因为我帮父母做了一些事。 记者 杨盛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