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心于皮影雕刻的建筑队长
(阚新华 王翠艳 赵雅静)
“远看灯火照,近看像个庙,里头人马喊,外边哈哈笑”,看过皮影戏的朋友,一定会很快猜出这则谜语。走进乐亭县振兴建筑公司十七队队长周绍文的家中,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皮影雕刻作品,几乎随处可见,那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那超凡脱俗的艺术魅力,深深吸引着、感染着每一位来访者。
对于周绍文来说,皮影雕刻是其业余爱好。其作品多为原创和手工刻制,很难找到急功近利的痕迹,倘若迎着阳光细细审视,让人感受最多的则是儒雅飘逸的文人书卷气。
俗话说,水有源,树有根。现年48岁的周绍文是乐亭镇肖圈村人,父亲周其昌曾在乐亭皮影团担任四弦乐师,周绍文放学回家后,父亲经常带他到戏台后面玩耍。从那时起周绍文便对皮影绘画雕刻产生了浓厚兴趣,一有时间就照葫芦画瓢,甚至上学时在课桌下偷偷地描摹,然后用铅笔刀在图画纸上刻出“影人”,为此违反课堂纪律而挨批,自是常有之事。
一天晚上,民间著名皮影雕刻艺人孟继启到周绍文家串门,看到他画的“影人”,极为赞许,主动提出传授技艺,并拿来蜡板、图谱相赠。每逢周日小绍文就到孟师傅那里学习,皮影团出现“头茬”(意为头像、头部,下同)或胳膊腿损坏的状况,也让他练练手,在孟先生的指引下,周绍文一步一个脚印地向皮影雕刻的艺术殿堂迈入。
周绍文初中毕业时,正值20世纪80年代初,文革刚刚结束,群众精神生活需求旺盛。乐亭皮影、大鼓成了当时最受乐亭县城乡群众钟情和追捧的文艺形式,皮影团向孟继启派发的活儿也越来越多,仅凭其一人之力难以胜任,于是就让绍文帮忙,有一次为了完成一棚影,700多个“头茬”、80多个身子、20多张桌椅的制作,师徒二人昼夜奋战,利用两周时间圆满完成了任务。
后来,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皮影表演逐渐衰落,但周绍文并没有放弃对皮影雕刻艺术的追求,在他的内心深处,始终为皮影雕刻留有最为重要的席位。在工作之余,周绍文就开始琢磨皮影人物造型,数码相机更是随身携带,见到好的景致随时拍摄。旅游时他最爱去也最常去的景点是庙宇,其中“四大金刚”之类的塑像或壁画,一旦进入视野必会收入他的“资料库”。他还特别留意电影、电视以及画报上的人物造型,了解各个朝代的铠甲披挂、服饰结构特点,以便使作品更能如实反映当时的历史原貌。
在业余时间里,周绍文不喝酒不打牌,遇有空闲便将构思画出清样,然后用针在驴皮上划出轮廓,再用刻刀雕刻,最后着色。一件成品的整个创作过程多则两三天,少则半日,表面看来这些步骤并不复杂,然而正如王安石在《题张司业诗》中所言,“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只有跋山涉水、栉风沐雨、披霜浸雾去实践去努力的人,才能体会其中的繁华与落寞。
在创作《五虎上将》这幅大型皮影作品时,为了达到令自己满意的效果,从晚上9点开始,周绍文把自己关在书房里,心无旁骛,细心勾勒,仅关公的“头茬”就画了三四十张,经过多次推敲,查看资料,反复比较,甚至用弯胳膊之类的动作测试衣服褶皱,待最终定型时天已经亮了,不知不觉间,时间已经过去了8个多小时。与其说是他靠灵感成功塑造了人物形象,还不如说是他的虔诚打动了人物,那一件件作品之所以能够生动传神,大概就是源自他对皮影雕刻艺术如醉如痴的热爱吧。
为了进一步学习皮影雕刻, 2003年,周绍文又拜乐亭皮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刘佳文为师,系统学习了皮影艺术设计、绘画、雕刻、特技制作等,经过多年的刻苦学习和磨练,逐渐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艺术特点,其刀工细腻、疏密有致、条理清晰,作品灵巧剔透,造型新颖美观。他多次参加国家、省、市各种艺术大赛并获奖。
2008年,周绍文和另一知名皮影雕刻师袁建新受省曲艺馆指派,代表河北省赴澳门举办了为期一个月的乐亭皮影雕刻艺术展,期间进行了多次现场雕刻和展示表演,深受当地人民喜爱和欢迎,其多幅作品被澳门朋友收藏;2010年,其作品《三国五虎上将之赵云》在唐山海港经济开发区群众艺术节“皮影系列”创作大赛中,荣获雕刻类二等奖;2011年,周绍文荣获唐山市一级工艺美术大师和河北省二级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周绍文,这位醉心于皮影雕刻艺术世界的建筑队长,正是运用手中的刻刀,配以娴熟技法,创造了“影人”的生命,赋予了“影人”的情感,把他对乐亭皮影艺术的痴迷,对祖先的敬畏和对生命意义的吟咏与追问,一一展示给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