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路天使”
——记退休老人董恩甲义务修路的事迹
(许贵元)在丰润区韩城镇董庄子村,有一位年近8旬的退休老人,由于多年坚持义务修路,被乡亲们赞誉为“护路天使”。他,就是董恩甲老人。
董恩甲老人原来是新疆哈密矿务局供应处的一名工作人员,1982年退休返回家乡。起初,他发现村内的几条街道,坑坑洼洼、高低不平,夏季积水,冬季结冰,给乡亲们的出行带来不便。特别是村南头通往镇上的唯一一条3公里长的公路,也是村民从事农活的一条重要的田间路,由于过往的行人和农用车辆较多,老人就把这条路作为修路、护路的重点。他购置了铁锹、挖锹、尖镐等工具,用钢筋焊制了一个铁扁筐,挂在自行车拖架上,自备毛巾和水壶,每天清晨装上工具就出发,平均每天都要干上两三个钟头。挥锹抡镐、挖土垫路,是一个不轻巧的“力气活”,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有时也会吃不消,更何况一位老人呢!起初,家人担心老董累坏身子,也怕磕磕碰碰得不偿失,劝他好好待着,别干这些“大公无私”的差事。村里也有个别人背后议论老爷子是闲的没事干、吃饱撑的。面对家人的好心奉劝和村里个别人的嘲讽,丝毫没有打消老人修路、护路的决心。他豪迈地说:“我为乡亲们义务修路,我感到心里特别舒服和幸福,坚持长年修路可以锻炼身子骨,吃饭睡觉也香甜!”
十几年来,老人一直没有间断义务修路。先后更换了4辆自行车,用于修路的工具都是随坏随买,自掏腰包,累计动土120多立方米。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日益深化,近两年村内街道和环村公路都实现了硬化。但是老人并没有感到“失业”,他仍旧每天骑着自行车巡路查看,一旦发现道路有破损和裂缝,就用搅拌好的水泥沙浆及时进行修补和灌缝。乡亲们赞美老人是“护路天使”,真是名副其实、当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