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和谐家庭环境 造就孩子良好个性
专稿 (记者建英晓健)10月28日上午,晚报心理专家团专家程淑英在晚报智慧家长课堂现场为读者解读“家庭环境对孩子人格的影响”这一话题。
程淑英指出,家庭环境对孩子人格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影响。每个人从出生伊始就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这种影响往往是多方面的,深远的。
程淑英说,所谓人格,可以说有三重含义,即人的道德品质、做人的权利与尊严和人的行为模式。人格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周围环境既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也包括和其他人结成的复杂的社会联系。父母的责任感和教养态度,是影响儿童人格形成的非常重要的因素。有责任感的父母,能自觉地按照社会的要求来塑造子女的人格,并且创造出良好的条件来促进子女良好人格的发展。相反,那些纵容型的父母,往往忽视对子女人格的培养,或只顾忙自己的事情,结果使子女从小没有接受到良好的教育,进而对整个成长历程都产生不良影响。
临床研究与实践证明,父母不同的教养方式会使儿童产生不同的心理特点:
1.专制型(支配型):家长从自己的主观意志出发,教育孩子时态度生硬,言语粗鲁,方法简单;强迫子女接受自己的看法与认识,不考虑孩子的心理愿望。
这种教养方式容易使子女变得懦弱,缺乏自信、自尊,性格压抑,心理自卑,遇事唯唯诺诺,缺乏独立的能力;或是走向另一极端,强烈反抗、冷酷、残暴。
2.溺爱型(顺从型):多见于独生子女家庭。把孩子摆在高于父母的不恰当位置,过多地满足孩子的各种愿望,包办孩子的一切,帮助孩子解决各种问题。
这种教养方式使孩子失去了正常的、积极的、自由发展的个性。子女常表现为幼稚、依赖、懦弱、任性、自私、骄傲、情绪不稳定、无责任感。
3.保护型(限制型):父母过分限制孩子的言行,画框框,定调调,让孩子按父母的认识和意愿去活动,不能超越父母的指令。
这种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孩子多缺乏主见、脆弱、依赖性强,缺乏思维的批判性,独立性差,缺乏创造性和想象力,社会适应能力差。
4.放任型(自流型):父母只顾自己的工作和学习,使孩子从小缺乏教育和关爱。
这种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孩子性格内向、孤僻,对人冷淡,情绪消沉,兴趣狭窄,缺乏理想和追求。
5.不协调型:一种表现形式是教育态度缺乏一致性,连续性,以家长的情绪为转移,致教育方式多变;另一种表现形式是父母双方对子女的教养态度不一致。
这种教养方式容易使孩子情绪不稳定,容易恐惧、焦虑、急躁、多疑、自卑,易有不良行为和心理疾病。
6.民主型(教导型):这一类家长尊重理解孩子,并能以平等的身份与孩子交流,为孩子的发展提供了最大的自由。孩子可以按照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发展。这种教养方式能逐渐培养出孩子自尊、自立、大方、热情,对别人坦诚友好、能接受批评、经受压力,关心他人、有独立处事能力等优良品质。
另据有关研究表明,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方式可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学习成绩。
在当天的讲座中,程淑英还着重强调了创造和谐的家庭心理环境,对孩子人格形成的重要性。她提出以下建议:
1.建立恰当的父母角色,形成和谐的夫妻关系。
2.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形成和睦的家庭氛围。
3.注重亲子沟通态度与行为方式。
4.建立父母、子女互相学习的家庭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