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十姐妹”扮靓新农村
(孟凡俊 徐喆)
有一种坚持,是在重复与平凡中,默默持续;有一种力量,是在不知不觉中,润物无声。每天清晨,在玉田县唐自头镇小燕山口村,总可以看到10位妇女手拿扫帚忙碌的身影,忙着清扫街道、忙着清运垃圾……她们就是义务承担小燕山口村环卫工作的“十姐妹”。
午后,村子里有着一种令人心安的静谧,不远处的山头上,松柏苍劲,青翠欲滴。住在这里,陈秀凤有说不出的高兴。陈秀凤今年59岁,举手投足间透着农家人的淳朴和爽利,一双粗糙的大手,满是操劳的痕迹。陈秀凤是“十姐妹环卫队”的队长,因为她总是联系大家开展工作,所以姐妹们都爱叫她“队长”。
小燕山口村共有200多户,村民以务农为主,原来的村子都是土路,一到下雪下雨的时候,道路泥泞不堪,小孩儿根本没法走道,只能大人背。2009年4月,村里创建市级文明生态村,修建了高标准的水泥路。道路修好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因资金不足,道路的日常环卫管理工作无法正常进行。看着新修的路上渐渐多起了的垃圾,村民们都觉得可惜,村委会也是一筹莫展。就在这个时候,陈秀凤、石利芬、王艳菊、杨翠花等村民找到了村委会,主动揽下了打扫卫生、清理垃圾的活儿。
“刚开始的时候,有几十个人参加街道清扫,最后是我们10个人坚持了下来。”陈秀凤说,“其实,我们这样做是因为我们都是土生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农民,看着村里一天天在改变,心里忒舒坦,尤其是晚上在广场上休息的时候,就觉得还是周围干干净净好。”队长陈秀凤道出了大家的心声。从那之后,小燕山口村崭新的水泥路上就多了10个忙碌的身影。
揽下维护环境卫生的活后,十姐妹还立下了军令状,由她们成立义务环卫队,不要村里一分钱,就连清扫工具也全由十姐妹自带。她们根据居住的远近,自发分成了几个小组,每天都从村子的四个角开始,一点点地扫向村子中央。她们把全村7.3公里街道分成五个责任区,分工负责,各司其职。每天不仅把各自责任区内的街道清扫一遍,还把路旁绿化带内的杂物捡干净,并且剪枝理容。寒冷的冬天里,天刚刚亮,就开始工作;如果是夏天,还要更早。陈秀凤说,平时还好,最令人头疼的就是下雪天,因为下过雪后,她们必须得先用铁锨把雪铲到一边,再清扫一遍。陈秀凤说:“看着通过老姐妹们的辛勤劳动,环境一天天变好,打心眼里高兴。乡亲们越来越多的理解,我们也更是觉得活儿没白干。”做保洁几年下来,十姐妹最大的感受就是,村民的环保意识提高了,很多人改变了村边田头宅乱扔垃圾的不良习惯。
“其实,农民们的习惯特别不好改变。”小燕山口村支部书记石永才介绍,在农村,村民都有在家门口堆放牲畜粪便和柴草的习惯,但是村里创建市级文明生态村,家家户户乱堆乱放既不美观又不干净,这件事还真让村委会犯了难。十姐妹闻听此事后,以身作责,先各自回家把自家门口清理干净,然后再逐户劝说,并主动帮助大家把柴草免费清运到院子里。刚开始的时候,有的村民特别不理解,也不配合,十姐妹为了帮助乡亲们清理卫生,吃闭门羹、遭白眼……成了家常便饭。有的乡亲认为十姐妹是作秀,有的乡亲认为她们有利可图,有的乡亲还故意往清扫过的大街上乱扔杂物,检验十姐妹是否在真心诚意地干活。面对这些,十姐妹用她们无声的坚持,渐渐地改变了大家的看法。
“十姐妹在村子里的作用非常大,她们不计报酬默默地为村民奉献着的举动,也带动了村里的好风气。有些人家离垃圾箱比较远,原来顺手就丢在门口,可是现在都能自觉地将垃圾倒入垃圾箱,因为大家被‘十姐妹’感动了,觉得她们清扫这么辛苦,不能再破坏她们的劳动成果了。”62岁的老王一席话说出了全村人的心里话。
如今村民们提起“十姐妹”没有不竖大拇指的。“有了‘十姐妹’保洁员,你看我们村多干净啊。”小燕山口村的村民王大娘说,“以前垃圾就堆在家门口,一到夏天,蚊蝇乱飞,家里根本不敢开窗户,现在村里的环境变好了,大伙心情舒畅了,真要感谢党和政府,更要感谢人家‘十姐妹’。”十姐妹的举动,不仅净化了小燕山口村的街道,也净化了每个村民的心灵。
2012年,玉田县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授予了十姐妹义务环卫队第四届道德模范荣誉称号。被评为玉田县道德模范后,“十姐妹义务环卫队”获得了2000元奖金,为了让奖金花得更有意义,她们把钱捐给了村里的幼儿园。燕山口幼儿园的小朋友都说:“我们长大以后会接过奶奶们的扫帚,把村子扫得更干净。”
如今,小燕山口村在“十姐妹”的共同努力下,成了真正靓起来的新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