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当居民“勤务员”的社区书记

专稿 提起社区书记代春丽,住在丰润区太平路街道纺织二社区的很多居民都会竖起大拇指。她为病逝的独居居民办理丧事,将患有精神病的离异女送到医院治疗,把自己家的缝纫机搬到办公室,为社区居民缝缝补补……18年间,从社区计生员到社区党支部书记,代春丽甘当社区居民的“勤务员”,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人们的称赞。
办公室里的缝纫机
代春丽的办公室位于社区居委会简易楼房的一个角落。走进办公室,里面的一台缝纫机吸引了记者的目光。看到记者诧异的表情,代春丽笑着说,这是一项便民服务。“在到社区工作之前,我是个缝纫工。”1988年,代春丽高中毕业后来到了丰润区纺织公司上班。1994年,她从车间调至纺织二社区担任计生员,不久又升任社区书记。
代春丽所在社区有一千八百多户居民,下岗失业人员多,遇到困难,常常带着情绪来社区反映,不管对方的态度如何,代春丽总是笑脸相迎。“小事在社区,社区无小事。”这是常挂代春丽嘴边的一句话,也是她服务社区居民、对待工作的态度。居民家中水管漏水、遇到高空抛物、邻里之间闹了矛盾,常常会打电话给她,不管正在吃饭还是在休息,代春丽从不找借口推脱,总是耐心地倾听,细致地分析,积极帮助群众解决问题。
在工作中,代春丽发现社区里有很多老人衣服坏了也舍不得买新的,但是一时又找不到缝补衣服的地方。了解到这个情况,有缝纫手艺的代春丽就常把老人们需要缝补的衣服拿回家,为他们做好。但时间一长,老人们不好意思总在休息时间上门麻烦代春丽,“我一琢磨,干脆把家中的缝纫机搬到了办公室,群众来居委会办事,顺便就把衣服捎过来,我在工作之余把衣服缝补好了,再交给他们,又快又省事。”转眼间,代春丽的这台缝纫机已在办公室放了十多个年头。
送独居居民走最后一程
代春丽常说,“社区居民找我办事儿是因为信任我、需要我,将心比心,再累再麻烦,也要想办法帮助解决。”2002年腊月的一个晚上,代春丽正在家吃晚饭,电话忽然响了。“是小区里的一位楼门长打来的,她急切地说,楼里一位独居的居民小任要不行了。”代春丽挂上电话,披上衣服就直奔小任家中。
44岁的小任是个病退工人,平日里爱喝酒,一耍酒疯就打妻子,夫妻已经离异多年,一个上中学的女儿也和妈妈生活在一起。代春丽推开他的家门,一股恶臭扑鼻而来,几天不见,躺在床上的小任已经奄奄一息,病得连话都说不出来了。代春丽和楼门长赶紧拨打急救电话,然而由于病情太重,小任还是走了。
小任去世后,代春丽辗转联系上了他的亲属,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却不愿出面为小任办理丧事。眼看小任的尸体停放在家中已有两日,焦急万分的代春丽决定,由她出面将小任安葬。代春丽的这个想法遭到了很多好心人的阻止,“按照风俗习惯,为非亲非故的人办丧事不仅不吉利,还很容易招来是非。”然而思索再三,代春丽还是坚持自己的决定。
小年刚过,代春丽在社区居民的协助下,为小任举行了葬礼。那是入冬以来最冷的一天,寒风刺骨,夹着雪花,代春丽找来灵车,接来小任的女儿,和四个好心的邻居一起把小任送到火化厂。午后一点多钟,代春丽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里,吃不下一口饭。事后,小任的亲人们多次向代春丽表达谢意,而她的行为也赢得了社区居民的敬意。
关爱社区精神病患者
11月23日,代春丽和社区工作人员一起,来到唐山市心理医院看望社区居民小敏(化名)。小敏患有精神障碍,在生下女儿后不久,就和丈夫离异,多年来一直和女儿相依为命。女儿越来越大,小敏的病却越来越重。到后来,小敏不仅不让别人靠近她家,而且时常拿菜刀、木棍和铁锹出入大街小巷,不管白天黑夜破口大骂,扰得邻近居民不得安宁。
看到小敏的状况,代春丽既心痛又着急。她积极联系医院,经过多方努力,终于说服了小敏的亲人,亲自把小敏送到心理医院接受治疗。随后,代春丽又来到小敏家中,发现屋子里连灯都没有,门窗破烂不堪,垃圾堆得齐腰深。看到这种情景,代春丽顿时泪流满面,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她内疚、自责,觉得自己失职,为什么没有早些发现。
代春丽找来房管的工作人员,门窗修好了,灯亮了,房子刷白了,社区工作人员还捐款为小敏家添置了煤气灶和碗柜,所有的床褥、枕头、窗帘全部焕然一新。“那时候,小敏的女儿刚上初中,我们又为孩子买了书包和衣服等生活用品,把她送到了学校。”
从那以后,代春丽每年都会到精神病院探望小敏,她的女儿也成了社区重点帮扶对象。在接受系统的治疗后,如今小敏的病情已经好转了很多,女儿也已长大成人,结婚生子。“社区会一直把对小敏的关爱延续下去。”代春丽说。连医院大夫都被她的责任心感动。
“代书记待人真诚、热情,她给社区居民做了不少好事,我们都记在心里。”听说代春丽明年春天将要退休,社区居民纷纷表示不舍。18年间,代春丽的工作是平凡的,但她所做的一点一滴令人们感动。身为丰润区人大代表、优秀党务工作者,在代春丽看来,只要心里装着群众,踏踏实实为群众服务,就会赢得他们的信任、拥护和爱戴。
本报记者胡杨
本报通讯员朱大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