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丹:绘画让我幸福
专稿 “你幸福吗?”央视记者这句问话几乎让“幸福”成了年度热词,无数行色匆匆的中国人停下脚步,回望自己的人生,思量“幸福”的含义。但有多少人能像电视屏幕上的一些作答者一样,不假思索地给出肯定回答,并在朴实的诠释中,打动自己,打动别人呢?
青年画家一丹做到了。38岁的她离异、清贫,但她对幸福的诠释令人动容。“从来没想过,我能用画画养活自己,我的职业和我一生的最爱合二为一了,我特别知足。”曾用近十年的时间打工挣钱,支撑自己梦想的她由衷地说: “能自由地画画、创作,我真的很幸福。”
“疯狂”的选择
这位从黑土地走来的倔强女子,曾用了前半生追求她的这一梦想。在黑龙江萝北县一中初一就读时,一丹的文化课成绩总是班上第一名,但是她迷恋上了画画,两者不可兼得,她选择了后者。6年的素描功底,出色的色彩感觉,让她顺利进入了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系。本科毕业后,她被分配回母校教美术,同时,结婚生女。在旁人看来,一丹一切都顺风顺水。但一丹难以忍受:因为教课太多,她没时间沉下心来作画。于是她辞去了教师的正式工作。为了离北京近些,更方便学画,她抛下幼女,远离故土,来到唐山打工。
在别人眼里,这个女子有点疯狂。一丹却觉得这很平常。
租住在路南区“万里香”楼上那一年,她吃得最多的是大白菜。那时她的职业是“打版”,就是给人绘图、设计服装,再制作出成品,一件衣服设计费在几百元到上千元不等。后来她又到遵化继续“打版”,这里生活成本更低些。这份清苦但自由的工作她干了9年。
直到2007年,手头有了些积蓄,她就到北京学画。在中国山水画研修院,刚开学没几天,老师王中年就指着教室一角堆着的一米高的一大垛宣纸吃惊地问:“这是谁买的纸?”大家都指一丹。只有这个年轻女子如此疯狂,一次买了够用四五年的“红星”纸。如今,早已停产的“红星”纸,价格已飚升了不止三倍,同行都称一丹有远见,一丹却说当时只是不想给自己留退路。其实,那纸一次就花了万余元,是她辛苦打工半年多的收入,但在绘画上花钱她从不心疼。
感恩的心
一丹画了多年的工笔花鸟,因偶然机会拜了著名书法家刘秉森之子刘学思为师,而改工山水。在追随“中和画派”开创者王中年之后,4年的时间,她的画已经卖到了一平方尺300元。对于青年画家来说,进步可谓神速。
一丹十分感激王中年老师,要不是老师看好她,认为她“有前途有天赋”,免了她一半的学费,生活拮据的她怎么上得起动辄交十几万元的研修班?每年到全国各地的写生活动,因老师只带领几个得意门生,机会难得,每次一丹都会兴冲冲前往,但最后难免捉襟见肘,也是老师慷慨解囊,把一丹和另一个寒门弟子返程的车费给“报销”了。
在老师眼里,这个最小的入室弟子西画功底好,于造型、色彩都很突出,最难得的是勤奋、专注。于是,老师给她起了“一丹”这个笔名,取为绘画事业献出“一片丹心”之意。又因她本姓唐,老师希望她成为女唐伯虎,还赠给她一本《唐伯虎诗书画全集》,鼓励她全面发展,有朝一日能自如地题诗题字,成为山水画大家。
2011年金秋的一天,一丹不会忘记,她的画第一次出手了。在北京一家画廊,她的一幅四平方尺的写生,被新疆一买家以2000元的价格收走。那幅山水是她和老师、同学春天到兴隆写生时画的,画风细腻,但景致雄阔,颇具“中和画派”的中和之美,既坚持原创、清新宜人,又中西合璧、笔墨精湛。
如今,在遵化定居的一丹,仍然孤身一人。但她的创作日程已排得满满的,约画订货的也纷至沓来,她的计划是明年办个人画展,可能的话随老师到国外写生,并且坚持练习书法、作诗,早日让诗书画合璧。在绘画中孤独着、在绘画中满足着,一丹说:这就是一种幸福。 贾宝芳